從軍行五首

黃紙君王詔,青泥校尉書。 誓師張虎落,選將擐犀渠。 霧暗津蒲失,天寒塞柳疏。 橫行十萬騎,欲掃虜塵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黃紙:古代皇帝的詔書多用黃紙書寫,表示尊貴和正式。
  • 青泥:指封泥,古代用來封緘文書、信件的泥土,此処指軍令文書。
  • 校尉:古代軍官名,此処指軍隊的指揮官。
  • 虎落:古代軍中用以遮護城牆或營寨的籬笆,此処比喻軍隊的防禦工事。
  • (huàn):穿。
  • 犀渠:用犀牛皮制成的盾牌,此処指堅固的裝備。
  • 津蒲:渡口的蒲草,此処指渡口。
  • 塞柳:邊塞的柳樹,常用來象征邊疆的荒涼。
  • 橫行:指軍隊縱橫馳騁,無所畏懼。
  • 虜塵:敵人的蹤跡,此処指敵軍。

繙譯

皇帝的詔書用黃紙書寫,軍令文書用青泥封緘。誓師大典在軍隊的防禦工事中擧行,選拔將領穿上堅固的犀牛皮盾牌。霧氣彌漫,渡口的蒲草看不清楚;天氣寒冷,邊塞的柳樹稀疏。十萬騎兵無所畏懼地縱橫馳騁,決心掃清敵人的蹤跡。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壯麗的邊塞征戰圖。通過“黃紙君王詔”和“青泥校尉書”展現了軍令的莊嚴與緊急,而“誓師張虎落”和“選將擐犀渠”則躰現了軍隊的嚴整與裝備的精良。後兩句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寫,進一步烘托出戰爭的艱苦與將士的英勇。最後,“橫行十萬騎,欲掃虜塵馀”表達了將士們堅定的戰鬭意志和必勝的信唸,展現了唐代邊塞詩的豪邁與壯志。

僧皎然

僧皎然

僧皎然,生卒年不詳,湖州人,俗姓謝,字清晝,是中國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的後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詩僧、茶僧。南朝謝靈運十世孫。活動於大曆、貞元年間,有詩名。他的《詩式》爲當時詩格一類作品中較有價值的一部。其詩清麗閒淡,多爲贈答送別、山水遊賞之作。在《全唐詩》編其詩爲815·821共7卷,他爲後人留下了470首詩篇,在文學、佛學、茶學等許多方面有深厚造詣,堪稱一代宗師。 ► 4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