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雜詩十二首

· 陳璉
東都重經術,校讎何審詳。 唐興尊聖道,斯文賴表章。 羣經刻翠琰,森列置國庠。 衆目共觀睹,異諸孔壁藏。 逮今數百載,字畫猶輝光。 義理煥日星,萬載明綱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東都:指洛陽,與西京長安相對。
  • 經術:指儒家經典學術。
  • 校讎:校對,校勘。
  • 審詳:仔細詳盡。
  • 聖道:指儒家的道德倫理體系。
  • 斯文:指文化、文學。
  • 表章:表彰,宣揚。
  • 翠琰:指刻有文字的玉石。
  • 國庠:國家的學校。
  • 孔壁藏:指孔子故居牆壁中發現的古文經書。
  • 義理:指經典的意義和道理。
  • :照耀,鮮明。
  • 綱常:指儒家的倫理綱常。

翻譯

在東都洛陽,人們非常重視儒家經典學術,校對工作做得非常仔細詳盡。唐朝興起後,尊崇儒家的道德倫理體系,文化文學因此得到了宣揚和保護。羣經被刻在玉石上,整齊地陳列在國家的學校裏。衆人都能共同觀看,這與孔子故居牆壁中發現的古文經書不同。至今已有數百年,這些字畫仍然閃耀着光芒。經典的意義和道理如同日星般照耀,萬載不變地闡明瞭儒家的倫理綱常。

賞析

這首詩讚頌了唐朝對儒家文化的重視和保護,以及儒家經典的長久影響。詩中通過對比東都洛陽與孔子故居的文化傳承,強調了唐朝對儒家經典的校勘和保存工作的重要性。詩人通過對「翠琰」和「國庠」的描繪,展現了經典文化的莊嚴和權威。最後,詩人以「義理煥日星」來形容儒家經典的深遠影響,表達了對其永恆價值的肯定。

陳璉

明廣東東莞人,字廷器,別號琴軒。洪武二十三年舉人,入國子監。選爲桂林教授。嚴條約,以身作則。永樂間歷許州、揚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嚴懲。宣德初爲南京國子祭酒。正統初任南京禮部侍郎。致仕。在鄉逢黃蕭養起義,建鎮壓制御之策。博通經史,以文學知名於時,文詞典重,著作最多,詞翰清雅。有《羅浮志》、《琴軒集》、《歸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