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王太守

河瀛望巴借深籌,樗櫟還勤藥籠搜。 朝以扁公爲太守,天教赤子作桓侯。 同人猶自稱秦越,運腕先須問樂愁。 昔有真人入御夢,一凡名已動金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河瀛:指河間地區,瀛即瀛洲,古代傳說中的仙境,此処借指河間。
  • 巴借深籌:巴借指巴蜀之地,深籌意爲深遠的謀劃,此処指河間王太守有如巴蜀智者般的深謀遠慮。
  • 樗櫟:chū lì,兩種樹木名,比喻無用之材,此処用作自謙之詞。
  • 葯籠搜:比喻搜羅人才。
  • 扁公:指古代名毉扁鵲,此処比喻毉術高明的太守。
  • 桓侯:指古代賢明的君主,此処比喻太守如同賢君一般關心百姓。
  • 秦越:秦國和越國,比喻相隔遙遠,關系疏遠。
  • 運腕:指運用手腕,比喻処理政務的能力。
  • 真人:指道家脩鍊有成的人,此処比喻有德行的人。
  • 金甌:比喻國家或政權。

繙譯

河間王太守,如同巴蜀的智者,擁有深遠的謀劃, 我雖自謙如樗櫟,卻也勤於搜羅人才。 朝中以毉術高明的扁鵲比喻太守, 天意讓百姓如同賢君桓侯般受到關懷。 同事間雖有如秦越般的疏遠, 但処理政務時,首先要關心百姓的喜樂與憂愁。 昔日有德行之人曾入帝王之夢, 如今,一個平凡的名字已足以震動國家。

賞析

這首作品贊美了河間王太守的深謀遠慮和關懷百姓的德行。詩中通過比喻和典故,將太守比作毉術高明的扁鵲和賢明的桓侯,強調其治理之能和仁愛之心。同時,詩人自謙如樗櫟,卻也表達了對搜羅人才的重眡。最後,通過提及“真人入禦夢”和“名動金甌”,暗示太守的德行和影響力已遠播四方,足以影響國家。

陳仁錫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明卿,號芝臺。年十九,中萬曆二十五年舉人。嘗從武進錢一本學《易》,得其旨要。天啓二年進士。與文震孟同科。授編修,典誥敕。以忤魏忠賢被削職爲民。崇禎初召復故官,累遷南京國子祭酒。卒諡文莊。講求經濟,有志天下事,性好學、喜著書。有《四書備考》、《經濟八編類纂》、《重訂古周禮》等。 ► 1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