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門人徐愛錄 · 五 [ 明] 王守仁
愛因未會先生“知行合一”之訓,與宗賢、唯賢往復辯論,未能決,以問於先生。
先生曰:“試舉看。”
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
先生曰:“此已
管蔡論 [ 三國] 嵇康
或問曰:「案《記》:管、蔡流言,叛戾東都。周公征討,誅以凶逆。頑惡顯著,流名千里。且明父聖兄,曾不鑑凶愚於幼稚,覺無良之子弟;而乃使理亂殷之弊民,顯榮爵於藩國;使惡積罪成,終遇禍害。於理不通,心無所安
文心雕龍 · 史傳 [ 南北朝] 劉勰
開闢草昧,歲紀綿邈,居今識古,其載籍乎?軒轅之世,史有蒼頡,主文之職,其來久矣。《曲禮》曰∶“史載筆。”史者,使也。執筆左右,使之記也。古者左史記事者,右史記言者。言經則《尚書》,事經則《春秋》也。唐
文心雕龍 · 風骨 [ 南北朝] 劉勰
《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於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若豐藻克贍,
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門人徐愛錄 · 十一 [ 明] 王守仁
愛問文中子、韓退之。
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賢儒也。後人徒以文詞之故,推尊退之,其實退之去文中子遠甚。”
愛問:“何以有擬經之失?”
先生曰:“擬經恐未可盡非。且說後世儒者著述之意
壽憲使江寺簿八首以座右公廉勤謹忠信和緩八字爲韻 [ 宋] 程公許
緩有用有體,事須明眼看。
用欲行而宜,體則偏於緩。
射審固而發,斯理一以貫。
仁靜壽可佔,巧曆那得算。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五十 [ 明] 王守仁
先生曰:“古樂不作久矣;今之戲子,尚與古樂意思相近。”
未達,請問。
先生曰:“《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戲子;《武》之九變,便是武王的一本戲子。聖人一生實事,俱播在樂中,所以有德者聞之,便知他盡
文心雕龍 · 奏啓 [ 南北朝] 劉勰
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漢之輔,上書稱奏。陳政事,獻典儀,上急變,劾愆謬,總謂之奏。奏者,進也。言敷於下,情進於上也。
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觀王綰之奏勳德,辭質而義近;李斯之奏驪山,事略而意誣:政
孝經 開宗明義 [ 周] 孔子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罵屍蟲文 [ 唐] 柳宗元
有道士言:“人皆有屍蟲三,處腹中,伺人隱微失誤,輒籍記。日庚申,幸其人之昏睡,出讒於帝以求饗。以是人多謫過、疾癘、夭死。” [文言文翻譯/解釋]: 有道士說:“人都有三條屍蟲,呆在腹中,等待人有隱蔽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