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 · 普覺菩薩 [ 周] 釋迦牟尼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衆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世尊,末世衆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衆生求何等人?依何
慈明禪師真贊 [ 清] 周志蕙
緣生諸法名體絕,如空字身水魚迹。
是無相門緣寂宗,一切智智差别海。
公於是中如法船,汎然出沒無所畏。
使諸游者心泰定,種種驚怖成虛空。
平生神兵雙不借,玄機不動萬象驚。
而公宴坐不言中,諸有求心如古井
六祖壇經 · 定慧 · 第一節 [ 唐] 慧能
師示衆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爲本,大衆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
詩偈 [ 唐] 龐蘊
楞伽寶山高,四面無行路。
惟有達道人,乘空到彼處。
羅漢若悟空,擲錫騰空去。
緣覺若悟空,醒見三生事。
菩薩若悟空,十方同一處。
諸佛若悟空,妙理空中住。
空理真法身,法身即常住。
佛身祇這是,迷人自
舉臨濟人滅囑三聖因緣作偈 [ 宋] 釋心道
正法眼藏瞎馿滅,臨濟何曾有是說。
今古時人皆妄傳,不信但看後三月。
六祖壇經 · 般若 · 第一節 [ 唐] 慧能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座,告大衆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雲: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
妙法蓮華經 ·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 周] 釋迦牟尼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
宗演師金書妙法蓮經 [ 宋] 周紫芝
稽首無上尊,爲世大慈父。
爲憫一切衆,流浪諸苦海。
滋無礙辨才,廣爲衆生說。
譬如大火宅,隨念得清涼。
又令諸窮子,獲此大寶珠。
是真祕密藏,故名妙法華。
非思量分別,而以得解悟。
雖諸大菩薩,有所不
佛說無量壽經 [ 三國] 康僧鎧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本際、尊者正願、尊者正語、尊者大號、尊者仁賢、尊者離垢、尊者名聞、尊者善實、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優樓頻螺
妙法蓮華經 ·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 周] 釋迦牟尼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衆:“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爲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佈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
維摩詰所說經 · 不思議品第六 [ 晉] 鳩摩羅什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牀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衆,當於何坐?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爲法來耶?求牀座耶?」
舍利弗言:「我爲法來,非爲牀座。」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
維摩詰經 · 不思議品第六 [ 周] 釋迦牟尼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牀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衆,當於何坐?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爲法來耶?求牀座耶?’舍利弗言:‘我爲法來,非爲牀座。’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
满庭芳 赠骆先生刘石二先生 [ 金] 馬鈺
诸公学道,莫学奇怪。
无为无作无赛。
百不歌中四句,偈内持戒。
身心木雕泥捏,遇千魔、万难不采。
常宁耐,常宁耐常耐,宁耐宁耐。
悟彻观天之道,执天行关要,自是交泰。
常处真常常应,常静常在。
真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