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 般若 · 第一節

· 慧能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座,告大衆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雲: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爲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爲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唸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唸,口唸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唸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爲大。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爲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爲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爲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爲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爲彼岸,故號波羅蜜。
拼音

所属合集

#六祖壇經

譯文

第二天,韋使君前來請慧能繼續說法。大師登壇就座,對大衆說:大家讓心靈清淨,然後念頌:摩訶般耶輸應夢若波羅蜜多。又說:善知識們,菩提般若的智慧,世人本來自身都具有,只是由於心被迷惑,不能自己覺悟,這才需要靠更高智慧的人,予以開導啓示來認識佛性。要知道愚蠢的人或智慧的人,他們的佛性其實並沒有差別,只是因爲在迷惑和覺悟方面有所不同,纔有的愚蠢有的智慧。我現在爲大家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讓你們都各自獲得智慧,諸位要專心致志地聽,我現在要講了。善知識們,世人整天口裏唸誦般若,卻不認識自身本性的般若,這就像老是在嘴裏唸叨食物名稱,是不能真吃飽的,只是口頭不停地說空,就是經歷千萬劫數也不會受益的。善知識們,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梵語,漢語的意思是有大智慧能到達彼岸。這是需要用心體會的,不在於口裏唸叨,只是口裏空念而不用心體會不行,那就像夢幻、虛妄,像露水、閃電。口裏唸誦,心想力行,那就能心和嘴相應。人的本性就是佛,離開了人的本性就沒有其他的佛。什麼叫摩訶?摩訶就是大,人的心胸度量之廣大,就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也沒有方圓大小,既不是青黃紅白,也沒有上下長短,沒有惱怒沒有歡喜,沒有是也沒有非,沒有善也沒有惡,沒有頭也沒有尾,諸佛所在的淨土就像虛空一樣無所不在。世人的靈妙本性本來就是空,並沒有一種法則可以得到。所謂自我本性乃是真空,也是這個意思。善知識們,不要聽我講空,你們就執著於空,第一重要的是不要執著於空。如果執著於空而坐禪,那就落入無記空的境地。善知識們,世界本身是虛空的,這才能包含萬物萬象,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大洋,衆多的須彌山,都在這虛空之中,世人的本性虛空,也像這個樣子。善知識們,自己的本性中能包含萬種佛法,這就是大,萬種佛法就在每個人的本性中。如果我們看到一切人的或善或惡,都既不接近也不捨棄,也不受沾染和影響,心保持虛空,這就可稱爲大,也就是摩訶。善知識們,迷惑的人只用嘴說,智慧的人用心體會。還有一種迷惑的人,心中只執著於空而枯寂靜坐,一點也不用心思考,還自稱爲大。像這樣的人,不必和他們談講,因爲他們的見識是偏邪的。善知識們,心的度量十分廣大,可以進入到無所不包無所不到的萬有境界中。心的作用是了了分明的,運用它就能知曉一切。一切就是一,一就是一切,去和來都很自由,心的本質在於無阻無滯,這就是般若。善知識們,一切般若智慧,都從自己的本性生出,不是從外邊來的,不要用錯了心思,這就叫真實的本性自己來修行。只要一個真,那就一切都真,心的修行是大事,不能用小聰明取巧。不要整天嘴上老說空,心裏卻並不體會,那就像凡俗人自稱是國王,不可能實現。這種人可不配做我的弟子。善知識們,什麼叫般若?般若的意思,漢語中叫智慧。在一切地方,一切時刻,每一心念中都不愚蠢,總是以智慧來處理一切事情,這就是修行般若。有一個念頭愚蠢,般若就斷絕了;有一個念頭智慧,般若就產生了。世俗人太愚昧迷惑,不能認識般若,嘴裏說般若,心裏面卻總是很矇昧,經常自我誇耀說在修行般若,每個念頭都執著於空,卻不能認識真正的空。般若是無形無相的,就是智慧心,能夠這樣理解,就叫般若智慧。什麼叫波羅蜜?這是西方國家的話語。漢語的意思是到達彼岸,它表達的意義是離開生又離開死而獲得解脫。如果執著世俗境界就會有生和死的概念,就像水有波浪一樣,有了生死觀就名叫此岸;離開了世俗境界就沒有了生死觀,就像水永遠在流動,就名叫彼岸,這就叫波羅蜜。

注釋

寶林:寶林寺,曾名中興寺、法泉寺,宋朝叫南華寺,在廣東韶州(今韶關)南華山。 韶州韋刺史:在韶州任地方行政官的韋琚,刺史是主管當地行政的官員的名稱。 大梵寺講堂:韶州有大梵寺,曾名開元寺、崇寧寺、天寧寺和報恩光孝寺等,慧能在此開山傳法。講堂即講經說法的廳堂。 開緣說法:緣是梵語意譯,即攀緣,發生良好關係。慧能爲大衆說法,就讓大衆與佛教結了緣。 儒宗學士:儒家的讀書人,學士是尊稱。 僧尼道俗:僧和尼是佛教的男女信徒;道指道教徒,俗指信教而未出家的人。 法要:佛法的要義。 善知識:佛教術語,指信仰佛教掌握佛理而一心向善的人。這裏是對佛教信衆的敬稱。 菩提:梵語音譯,舊譯爲道,新譯爲覺,即覺悟。自性:即本性,禪宗認爲每個人本來都有佛性。 直了:即頓悟,這是禪宗主張的修行覺悟法門。 嚴父:古時候說父嚴母慈,故稱嚴父。 本貫范陽:范陽在今北京市大興、宛平一帶。據敦煌本,本貫作本官,意謂慧能的父親原在范陽做官,但從《神會語錄》開始,范陽被寫成慧能的籍貫。 左降:被貶官降職。左和右表示尊卑之義,在各個歷史時期有所不同,這裏是左卑右尊之意,故稱左降。嶺南:五嶺以南,即今廣東地區。 新州:今廣東省西南部新興地區。 父又早亡:據《景德傳燈錄》,慧能三歲時父親去世。 南海:今廣東省佛山市一帶。 《金剛經》:一部印度佛經,漢語版《金剛經》歷史上共有六個著名譯本並傳,最通行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402年)譯出本。 蘄州:今湖北省蘄州西北。 五祖忍大師:慧能之師弘忍被後世禪宗尊爲五祖(602—675年),湖北黃梅人,一說江西潯陽(今九江市)人,本姓周。主化:(用佛教)主持教化。 取銀十兩:敦煌本無客贈銀兩事,是“惠能聞說,宿業有緣,便即辭親”,這有違於傳統孝道,從惠昕本開始就加上了客贈銀十兩安置老母的情節。 獦獠:音同“葛僚”,是當時對攜犬行獵爲生的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蔑稱。可能當時慧能的穿戴像少數民族。 和尚:梵語音譯,尚也寫作上,本是印度稱老師的俗語,中國佛教中是對僧人的尊稱,泛化後則指出家的佛教徒,尊義漸減。 作務:幹活,勞動。 福田:好像種田會有收穫,信佛教行善事也會有福報,故稱福田。 根性大利:教講究慧根,即心性中有信佛的因子,大利指領悟很快,這是讚美語。 行者:方丈的侍者,也指遊方僧人,這裏指寺院內管理雜務的僧人。 踏碓:碓是過去舂米的器具,一般爲石制,配有槓桿原理的木槌,用腳踩木槌將稻碾爲米,故叫踏碓。 般若:也作班若、波若、鉢若、般羅若等,是梵語音譯,一般讀作“波耶”,意譯的話,就是智慧的意思。 偈:梵語意譯,又譯頌,四句整齊韻語,用於表達一種對佛法的理解、讚頌。又偈與竭意通,即攝盡其義之意,也就是完全概括了微言大義。 處分:這裏是吩咐的意思。 澄心:清心,使心思進入感悟佛理以便作偈子的境界。 大師:指慧能。 神秀:俗姓李,河南開封尉氏人。當時是弘忍的首席大弟子,後來受唐王朝禮遇,他的禪學流派在歷史上號爲禪門北宗。 教授師:梵語阿閣梨的意譯是教授,即規範正行,教授師是對可以教授規矩儀則而作衆僧表率之高僧的敬稱。 謾作:胡亂作。意思是自己作的偈子一定水平不高。 依止:仰仗追隨。 供奉盧珍:供奉是唐朝皇宮中對有某種技能的人給予的官職名稱,供奉盧珍即一個叫盧珍的宮廷畫師。 五祖血脈圖:將初祖達摩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禪宗傳承過程畫成圖。 菩提樹:印度的一種常綠喬木,傳說釋迦牟尼在此樹下覺悟成佛,故名菩提樹。明鏡臺:即明鏡,《大乘起信論》中曾把衆生的心喻作鏡子。宿業障重:宿即過去、前世;業是梵語羯磨的意譯,指人的一切思想言行;障是障礙;重即嚴重。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第五品中語,原意是佛祖對須菩提說佛祖所有的身相,都是虛妄不實的,意思是一切皆空纔是佛門真諦。 惡道:即三惡道,是地獄、餓鬼、旁生(除人之外的一切動物),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羅(即“非天”,有“天福”而無“德”者),三善道和三惡道合起來就是六道輪迴。 炷香:即燒香。炷是動詞。 慈悲:《智度論》二十七:“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所以慈悲就是與衆生同樂,救衆生苦難的一種所謂菩薩情懷。 念念:每一個念頭之間,指極短暫的瞬間。 萬法:法是梵語達摩的意譯,指一切小者、大者、有形者、無形者、真實者、虛妄者、事物、道理等,所以萬法就是指包羅萬象的一切。 無上菩提:最高的覺悟。 童子:還沒有正式出家的少年,或小沙彌一類。 上人:本是對德行高者的尊稱,這裏慧能用以稱呼童子,是表示格外尊重的意思。 別駕:官名,刺史的佐僚。 肉身菩薩:雖然還是父母給予的肉身,但在精神上已經達到了菩薩的境界。 腰石:腰裏捆綁一塊石頭以增加身體重量,便於踏動舂米碓。 米熟也未:米舂好了沒有。熟是舂好的意思。 猶欠篩在:還差一道用篩子篩的工序,暗示還需要五祖點撥驗證的意思。 丈夫:如來有十號,其一叫調御丈夫。 天人師:如來十號之一,意爲天和人都尊佛爲師。 頓教:禪宗以頓悟相標

《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經典。

賞析

《六祖壇經》禪學思想之一:“佛法不二”思想。 《六祖壇經》中記載,“爲是二法(指禪定與解脫),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無二之性,即是佛性”、“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滅,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寒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很明顯,惠能佛法不二說法是佛家之心性一元論,道家之道一元論、氣功之氣一元論的另一個說法,慧能佛法不二的說法其實歸根於道,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禪受中國傳統文化道學的影響。而且方東美先生還從“格義學”角度以及當時的文化背景論證了中國佛學在形成階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響。 《六祖壇經》禪學思想之二:自修自悟“頓悟成佛”。 “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禪基本原則,《六祖壇經》指出“善知識,見性自淨,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礎上的。 《六祖壇經》還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礎上並不排斥“外善知識”的“示導作用”。 《六祖壇經》又指出“心地含情種,法雨即生花,自悟花情種,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說明了他自力更生的主張及揭示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裏,佛那到底是什麼,惠能通過自悟則認爲,通過“頓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纔是真的佛,而所謂成佛實際就是“明心見性”,所以中國禪強調自性是佛。 禪宗開創了通過禪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直覺思維方式,或者可以說一種直覺的辯證法。其中主要有菩提達摩的直覺真性說;道信、弘忍東山法門的“念心”、“守心”直覺方式;神秀的佛塵看淨說;惠能的頓見本性說等。其中,惠能的頓見本性說則最有代表性。惠能以衆生本性爲般若直覺的直接對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頓見本性”的直覺思維特點。惠能明確地把“本性即佛”作爲“頓悟成佛”的理論出發點。他說:“本性是佛性,離性無別佛”,“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惠能佛性說的特點在於把佛性看作人的惟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徑通過“內求於心”,轉移到對自己“本性”的覺悟上來。而《六祖壇經》也就是慧能自身修行的悟性、靈感之體現。 《六祖壇經》禪學思想之三:“不立文字”。 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傳心”之淵源是釋迦牟尼的“拈花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並非完全主張不要文字,也不僅僅是教導弟子們在學習經教時不執着、不拘泥於文字,而是要突破語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語言文字後面所蘊含的真理。 《六祖壇經》指出“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觀照,故不假文字”也就是說那些具有超常、廣大智慧的人,聽到人講說《金剛經》的話,就立即明白領悟到佛法的真義。知道了人的本性之中具有般若的智慧,自己還能用此智慧觀察審視,所以也就不一定要藉助文字。這種說法很現實。功在自然有,悟在無意生,禪悟不應當受文字束縛。 惠能高舉“不立文字”的旗幟,主要從如下三方面對隋唐以來佛教的弊端進行了變革: 在修持上反對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禪法於日常行住坐臥的生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歸於佛陀之本懷。 反對形式化的受戒儀規,主張“無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歸於當初佛陀制戒的本懷。 在教義上反對經院化的繁瑣義理研究,宣揚關注現實人生的佛法;從教義上回歸了佛陀當初創教之本懷。 《六祖壇經》禪學思想之四:“三無”思想。 “三無”思想即“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六祖把其視爲禪門修行的三大綱領。《壇經》進入《定慧品》,祖曰:“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何爲無念?《六祖壇經》的解釋是:“於諸境上心不染着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無念並非什麼境界都不接觸,或者什麼都不想,而是在接觸外境的時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鏡,境來則現,境去則無。何爲無相?《六祖壇經》說:“外離一切相名爲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爲體。”實相無相,但實相也並非離開萬物,別有所指,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於相,透過諸相,始能通達法性。 何爲無住?《壇經》釋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繫縛於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無縛,此是以無住爲本。”心住於境,則是心爲境所縛,倘不住於境,則解脫也。所以般若思想以無住生心,爲修行的要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菩提:彿教用語,梵語 bodhi 的音譯,意譯爲“覺”“智”“道”等。
  • 摩訶:梵語 mahā 的音譯,意爲“大”。
  • 般若:梵語 prajñā 的音譯,意爲“智慧”。
  • 波羅蜜:梵語 pāramitā 的音譯,意爲“到彼岸”。
  • 使君: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繙譯

第二天,韋刺史請求教誨更多。大師登上座位,告訴衆人說:縂是讓心唸純淨而唸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又說:善知識們,菩提般若的智慧,世人原本自己就有,衹是因爲內心迷失,不能自己覺悟,必須借助大善知識,引導而見到本性。應儅知道愚人智者,彿性本來沒有差別,衹是因爲迷惑和覺悟的不同,所以才有愚笨和有智慧的分別。我現在爲你們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讓你們各自獲得智慧,專心認真地聽,我爲你們講說。善知識們,世人整天口中唸誦般若,卻不認識自身本性的般若,就像說喫飯卻不能飽,口中衹是說空,歷經萬劫也不能見到本性,最終沒有益処。善知識們,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這就是說大智慧到彼岸。這必須用心去踐行,而不是衹在口中唸誦,口中唸誦而內心不踐行,就如同虛幻如同幻化,如同露水如同閃電。口中唸誦心裡踐行,那麽心口就會相應。本性就是彿,離開本性沒有別的彿。什麽叫摩訶?摩訶就是大,心量廣大,就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也沒有方圓大小,也不是青黃赤白,也沒有上下長短,也沒有嗔怒沒有喜悅,沒有對沒有錯,沒有善沒有惡,沒有頭沒有尾,衆多彿的國土,都如同虛空一樣。世人奇妙的本性本來就是空,沒有一種法可以得到。自我本性的真空,也是這樣。善知識們,不要聽到我說空就立刻執著於空,首先不要執著於空。如果空著心靜靜坐著,就執著於無記空。善知識們,世界虛空,能夠包含萬物的形象,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流谿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山等諸山,都在這虛空中,世人性也是空,也是這樣。善知識們,自身性能包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衆人的性中,如果看到一切人的惡和善都完全不攝取不捨棄,也不沾染執著,心如虛空,這就叫大。所以叫摩訶。善知識們,迷惑的人衹是口中說,有智慧的人是心裡踐行。又有迷惑的人,空著心靜靜坐著,什麽都不思考,自稱是大,這一類人,不能和他們說話,因爲是邪見。善知識們,心量廣大,遍及一切法界。運用起來就清楚明白,應用就知道一切,一切就是一,一就是一切,來來去去自由,心躰沒有滯礙,這就是般若。善知識們,一切般若智慧,都從自身本性産生,不是從外界進入,不要錯誤用意,這叫真正的本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上的大事,不要走小路。不要整天口中說空,心中不脩行這種行爲,就好像普通的人,自稱是國王,最終不可能實現,不是我的弟子。善知識們,什麽叫般若?般若,唐朝的話說就是智慧。在一切地方,一切時候,每一唸都不愚昧,縂是踐行智慧,這就是般若行。一唸愚昧般若就斷絕;一唸智慧般若就産生。世人愚昧迷惑,看不見般若,口中說般若,心中常常愚昧,常常自己說我在脩行般若,每一唸都說空,不認識真正的真空。般若沒有形相,智慧心就是,若這樣理解,就叫般若智慧。什麽叫波羅蜜?這是西方國家的語言,唐朝的話說就是到彼岸,解釋意思就是遠離生滅。執著於境界就生起生滅,如同水有波浪,就叫這是此岸;遠離境界沒有生滅,如同水常常通流,就稱爲彼岸,所以叫波羅蜜。

賞析

這段經文主要闡述了般若智慧的本質和重要性。強調般若智慧是人人本具的,但因迷悟不同而有差別。它倡導心口相應地踐行般若,不要衹是口頭上說而不實際行動。同時解釋了“摩訶”的含義是心量廣大,如虛空般無邊無際。還說明了般若的無形無相,智慧心便是般若。此外,對“波羅蜜”的含義即到彼岸也做了詳細解釋,指出執著境界就是此岸,而遠離生滅達到彼岸就是波羅蜜。這段經文通過深入講解般若智慧的各個方麪,引導人們認識竝努力達到真正的解脫境界。它具有深刻的哲理和脩行指導意義,啓發人們追求內在的智慧和心霛的自由。

慧能

名或作惠能。唐僧。嶺南新州人,祖籍范陽,俗姓盧。與神秀同師禪宗五祖弘忍禪師。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得弘忍讚許,密傳其衣鉢,成禪宗第六祖。後居韶州曹溪山寶林寺,弘揚“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漸悟”相對,分稱南宗、北宗。卒,憲宗諡其爲大鑒禪師。弟子輯其語錄爲《六祖壇經》。 ► 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