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一節 [ 周] 孟子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傳習錄 · 卷中 · 答顧東橋書 · 七 [ 明] 王守仁
來書雲:“人之心體本無不明,而氣拘物蔽,鮮有不昏;非學、問、思、辨以明天下之理,則善惡之機、真妄之辨,不能自覺,任情恣意,其害有不可勝言者矣。”
此段大略似是而非。蓋承沿舊說之弊,不可以不辨也。夫學
傳習錄 · 卷中 · 答顧東橋書 · 十一 [ 明] 王守仁
來書雲:“謂《大學》‘格物’之說,專求本心,猶可牽合。至於《六經》《四書》所載‘多聞多見’‘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學審問’‘溫故知新’‘博學詳說’‘好問好察’,是皆明白求於事爲之際,資於論說之間者
論語·學而篇 [ 周] 孔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
問說 [ 清] 劉開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眞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捨問,其奚決焉?
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
日喩 [ 宋] 蘇軾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爲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爲日也。日之與鐘、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二 [ 明] 王守仁
來信雲:“良知亦有起處。”云云。
此或聽之未審。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恆照者也。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
示林宗辰勸學數語 [ 宋] 趙汝騰
青出於藍,冰寒於水。
立言勸學,荀卿氏子。
卿不如軻,醇乎醇矣。
謂學無他,求其放心。
存則聖賢,舍則犢禽。
差只毫髮,隔踰丈尋。
必有事焉,所言何事。
而勿正心,正亦何累。
勿忘勿助,持敬之意。
於
傳習錄 · 卷中 · 答顧東橋書 · 四 [ 明] 王守仁
來書雲:“真知即所以爲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此爲學者吃緊立教,俾務躬行則可。若真謂行即是知,恐其專求本心,遂遺物理,必有暗而不達之處,抑豈聖門知行並進之成法哉?”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
傳習錄 · 卷中 · 答顧東橋書 · 十 [ 明] 王守仁
來書雲:“道之大端易於明白,所謂‘良知良能,愚夫愚婦可與及者’。至於節目時變之詳,毫釐千里之繆,必待學而後知。今語孝於溫?定省,孰不知之?至於舜之不告而娶,武之不葬而興師,養志、養口,小杖、大杖,割股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四節 [ 周] 孟子
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爲也。
傳習錄 · 卷中 · 答歐陽崇一 · 一 [ 明] 王守仁
崇一來書雲:“師雲:‘德性之良知,非由於聞見,若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則是專求之見聞之末,而已落在第二義。’竊意良知雖不由見聞而有,然學者之知,未嘗不由見聞而發。滯於見聞固非,而見聞亦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