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一節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仁指的是人心,義指的是人走的路。放棄那正道不走,放任他的本心而不知道去尋找,可悲啊!人們有雞狗走丟了,便知道去找回來;本心有所放任,卻不知道去尋找。學問之道沒有別的,就是把那放任了的本心探求回來罷了。”
注釋
由:經過,通過。
放:放任。
賞析
本章認爲,人本有仁義的天性,卻因環境的影響而使這一天性喪失。喪失了仁義的天性卻不知去尋找回來,可悲呀!學問之道沒別的,把那喪失的善良之心找回來罷了。
孟子要人找回失去的良知,這有一定道理。但他把“學問”僅僅規定爲尋找喪失的良知,已經爲宋儒明儒的所謂“心性之學”打開了大門。
“仁者心之德,程子所謂心如谷種,仁則其生之性,是也。然但謂之仁,則人不知其切於己,故反而名之曰人心,則可以見其爲此身酬酢萬變之主,而不可須臾失矣。義者行事之宜,謂之人路,則可以見其爲出入往來必由之道,而不可須臾舍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無特殊需要註釋的詞語。
翻譯
孟子說:「仁,是人的本心;義,是人的大路。捨棄那大路不走,放任自己的本心而不知道去尋找,真是悲哀啊!人們對於自家的雞犬丟失了,就知道去尋找;可是對於自己丟失了本心,卻不知道去尋找。做學問的道理沒有別的,就是找回那丟失的本心罷了。」
賞析
這段話體現了孟子對於仁與義的重要見解。他強調仁是人內在的本心,義是人的行爲路徑。人們常常忽略對本心的守護和找回,卻能在意雞犬等外在事物的得失。這告誡人們應該重視道德本心的培養和迴歸,做學問也是爲了找回這個被丟棄或遺忘的本心。此節內容短小精悍,以淺顯易懂的比喻和論述,深刻闡述了一個重要的道德和治學理念,具有很強的啓發性。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