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庶仙五十初度即席同唐須竹

未解平生因底事,華筵詩思不相通。 逢君縣弧聊莞笑,垂老臨觴偶自容。 竹塾午窗雙總丱,梅花小閣一春風。 童心幾皺恆河水,何必襄城問小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華筵:盛大的宴席。
  • 詩思:作詩的思路、情致。
  • 縣弧:古代風俗尚武,家中生男,則於門左掛弓一張,後因稱生男爲懸弧。
  • 莞笑:微笑。
  • 臨觴:面對酒杯,指飲酒。
  • 自容:自我容納,指自我陶醉。
  • 竹塾:用竹子搭建的學堂。
  • 總丱:古代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
  • 童心:兒童般純真的心靈。
  • 恆河水:印度的一條聖河,這裏比喻時間的流逝。
  • 襄城:地名,今河南省襄城縣。
  • 小童:年幼的兒童。

翻譯

我還不明白一生中到底是因爲什麼事情,盛大的宴席上詩意與思緒卻無法相通。 遇到你,你家中生男,我只是微微一笑,垂老之年面對酒杯偶爾自我陶醉。 在竹子搭建的學堂中午睡,雙鬢已是白髮,梅花盛開的小閣中感受到一縷春風。 童心多次被恆河水的流逝所觸動,何必再去襄城問那年幼的兒童呢?

賞析

這首詩是王夫之在劉庶仙五十歲生日宴會上的即席之作。詩中,王夫之表達了對人生和時光流逝的感慨。他感嘆自己在盛大的宴席上無法與他人分享詩意與思緒,但又能在與友人的相聚中找到一絲慰藉。詩中「竹塾午窗雙總丱,梅花小閣一春風」描繪了寧靜而充滿生機的場景,體現了詩人對美好時光的珍惜。結尾的「童心幾皺恆河水,何必襄城問小童」則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和對純真童心的懷念。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人生和友情的深刻感悟。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中年一度改名壺,字而農,號姜齋、夕堂、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永曆時任行人司行人。旋歸居衡陽石船山。永曆政權覆滅後,曾匿居瑤人山區,後在石船山築土室名觀生居,閉門著書。自署船山病叟,學者稱船山先生。吳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終其身不剃髮。治學範圍極廣,於經、史、諸子、天文、曆法、文學無所不通,有《正蒙注》、《黃書》、《噩夢》、《讀通鑑論》、《姜齋詩話》等。《船山遺書》至道光間始刻,同治間始有全書,後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