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啓爲餘兄弟排難已招泛虎塘敘其家乘會當六帙帨辰歡宴之下遂允貺室子敔兒

此生相聚太從容,海徙山移夢後逢。 急難情深矰繳緩,根株心許蔦蘿封。 百年初識團圞相,雙徑從看偃蓋松。 擬煮丹砂回白首,年年吹笛上嵩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六帙帨辰:指六十歲生日。帙,古代計算卷軸的單位,引申爲書籍、文獻;帨,古代婦女的佩巾,這裏指生日慶典。
  • 貺室子敔兒:貺,賜予;室子,指兒子;敔,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這裏可能指兒子的名字或代稱。
  • 矰繳:古代用來射鳥的拴着絲繩的短箭,這裏比喻急難時的援助。
  • 蔦蘿:一種攀緣植物,常用來比喻依附關係。
  • 團圞:團聚的樣子。
  • 偃蓋鬆:形容松樹枝葉茂盛,如傘蓋般覆蓋。
  • 丹砂:一種礦物,古代常用來煉製丹藥,以求長生不老。
  • 嵩峯:嵩山,五嶽之一,位於河南省,常被視爲道教聖地。

翻譯

這一生我們相聚得太過從容,彷彿海變山移之後在夢中重逢。 在急難之中,我們的情誼深厚,如同緩慢射出的矰繳,彼此心心相印,如同蔦蘿緊緊依附。 百年之後,我們初次體會到團聚的喜悅,雙雙看着那如傘蓋般茂盛的松樹。 我們打算煉製丹砂,以期回春,年年都吹着笛子登上嵩山之巔。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與劉若啓深厚的友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詩中,「海徙山移夢後逢」描繪了兩人經歷變遷後的重逢,情感真摯。通過「矰繳緩」和「蔦蘿封」的比喻,生動地展現了他們在困難時刻相互扶持的情景。結尾的「煮丹砂」和「吹笛上嵩峯」則寄託了對長壽和常伴友人的美好願望,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友情的珍視。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中年一度改名壺,字而農,號姜齋、夕堂、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永曆時任行人司行人。旋歸居衡陽石船山。永曆政權覆滅後,曾匿居瑤人山區,後在石船山築土室名觀生居,閉門著書。自署船山病叟,學者稱船山先生。吳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終其身不剃髮。治學範圍極廣,於經、史、諸子、天文、曆法、文學無所不通,有《正蒙注》、《黃書》、《噩夢》、《讀通鑑論》、《姜齋詩話》等。《船山遺書》至道光間始刻,同治間始有全書,後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