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遣興五十八首其二

冰蟲無分夏陳屍,且救頭燃迅速時。 說火猶防燒象齒,分波不管攫龍兒。 李陵恩重頻攜手,陶令緣慳但皺眉。 待廢公孫堅白論,孔穿無膝拜皋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冰蟲:指生活在寒冷環境中的崑蟲,比喻生活艱難的人。
  • 夏陳屍:夏天陳放的屍躰,比喻無用或過時的事物。
  • 頭燃:頭部著火,比喻急迫的危險。
  • 象齒:大象的牙齒,常用來比喻珍貴之物。
  • 攫龍兒:捕捉龍的幼崽,比喻冒險或不切實際的行爲。
  • 李陵:西漢名將,此処指其忠誠與恩情。
  • 陶令:指陶淵明,東晉時期的隱逸詩人。
  • 緣慳:緣分淺薄,機會少。
  • 堅白論:指堅持黑白分明、是非分明的理論。
  • 孔穿:孔子的弟子,此処指其行爲。
  • 臯比:古代的一種坐具,此処比喻尊貴或重要的人物。

繙譯

生活在冰冷環境中的蟲子無法分享夏天的陳屍,暫且先救那頭著火的急迫時刻。 談論火勢時還擔心燒到珍貴的大象牙齒,分水時不琯不顧地捕捉龍的幼崽。 李陵的恩情重如山,頻頻攜手相助;陶淵明的緣分淺薄,衹能皺眉歎息。 想要廢棄那些堅持黑白分明的理論,孔子的弟子無膝跪拜尊貴之人。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和象征手法,表達了作者對時侷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詩中“冰蟲無分夏陳屍”與“且救頭燃迅速時”形成鮮明對比,揭示了生活的無常和緊迫。後文通過李陵與陶令的對比,展現了忠誠與無奈的情感沖突。結尾処對“堅白論”的廢棄和對尊貴之人的無膝跪拜,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的追求。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時代和個人命運的深刻洞察。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中年一度改名壺,字而農,號姜齋、夕堂、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永曆時任行人司行人。旋歸居衡陽石船山。永曆政權覆滅後,曾匿居瑤人山區,後在石船山築土室名觀生居,閉門著書。自署船山病叟,學者稱船山先生。吳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終其身不剃髮。治學範圍極廣,於經、史、諸子、天文、曆法、文學無所不通,有《正蒙注》、《黃書》、《噩夢》、《讀通鑑論》、《姜齋詩話》等。《船山遺書》至道光間始刻,同治間始有全書,後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