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彥時謝得圭之建上

· 王恭
才子溪行秋興深,仙舟同汎復同心。 也知王粲偏能賦,誰識稽康更解琴。 驛館夜殘明候火,市樓霜曉度寒砧。 遙憐別後陽春調,客裏何人爲賞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fàn):同「泛」,漂浮。
  • 王粲:東漢末年文學家,以文才著稱。
  • 稽康:即嵇康,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音樂家,擅長彈琴。
  • 驛館: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 候火:守候的火光,這裏指驛館夜間的燈火。
  • (zhēn):搗衣石,這裏指搗衣聲。
  • 陽春調:指高雅的音樂或詩歌。

翻譯

才子在秋天的溪邊行走,興致盎然,與仙舟一同漂浮,心意相通。 也知道王粲特別擅長作賦,誰能理解嵇康更懂得彈琴。 驛館夜深時,燈火依舊明亮,市樓在霜降的早晨傳來寒砧聲。 遙想別後的高雅音樂,在旅途中,有誰能夠欣賞這美妙的音律。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秋日溪邊的景色,通過才子與仙舟的同行,表達了作者與友人心靈的契合。詩中提及王粲與嵇康,分別以其文才和音樂才能作爲比喻,讚美了友人的多才多藝。後兩句通過驛館的燈火和市樓的寒砧聲,營造出一種旅途中的孤寂與思念。結尾的「陽春調」與「賞音」則表達了作者對友人才華的欣賞與對知音難尋的感慨。

王恭

明福建長樂人,一作閩縣人。字安中,自號皆山樵者。少遊江海間,中年葛衣草履,歸隱於七巖山,凡二十年。永樂四年,以薦待詔翰林。年六十餘,與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爲閩中十才子之一。有《白雲樵唱集》、《草澤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