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姑蘇王仲瑚鬆陵展墓圖

· 王恭
花縣寧親著綵花,鬆陵回首念荊扉。 鄉心正逐吳雲斷,離思偏逢朔雁稀。 丘隴蓬蒿隨處沒,邊頭風雪幾人歸。 明朝疋馬姑蘇道,遙望鬆楸入翠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花縣:指美麗的縣邑,這裏指王仲瑚的家鄉。
  • 寧親:回家探望父母。
  • 著綵花:穿着彩色的衣服,形容喜慶。
  • 鬆陵:地名,指王仲瑚的墓地所在。
  • 荊扉:用荊條編制的門,指簡陋的家園。
  • 鄉心: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 吳雲:吳地的雲,指遠離家鄉的地方。
  • 朔雁:北方的雁,常用來象徵遠方的消息或思念。
  • 丘隴:墳墓。
  • 蓬蒿:野草。
  • 邊頭:邊疆,邊遠地區。
  • 風雪:指艱苦的旅途。
  • 疋馬:一匹馬。
  • 姑蘇道:通往姑蘇(今蘇州)的道路。
  • 鬆楸:松樹和楸樹,常用來象徵墓地。
  • 翠微:山色青翠,這裏指墓地所在的山。

翻譯

穿着綵衣回到美麗的家鄉探望父母,回首鬆陵,心中念念不忘那簡陋的家園。 對家鄉的思念隨着吳地的雲越飄越遠,離別的思緒偏偏遇上北方雁羣的稀少。 墳墓被隨處生長的野草覆蓋,邊疆風雪中又有幾人能夠歸來? 明天我將騎馬踏上通往姑蘇的道路,遠遠望見松樹和楸樹掩映的青翠山色,那裏是你的長眠之地。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和逝去親人的深切思念。詩中通過「花縣」、「鬆陵」等地名的運用,以及「吳雲」、「朔雁」等自然景象的描繪,巧妙地傳達了離鄉背井的哀愁和對親人的懷念。末句「遙望鬆楸入翠微」更是以景結情,將詩人的情感融入到對墓地景色的描繪中,增添了詩作的深情與哀婉。

王恭

明福建長樂人,一作閩縣人。字安中,自號皆山樵者。少遊江海間,中年葛衣草履,歸隱於七巖山,凡二十年。永樂四年,以薦待詔翰林。年六十餘,與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爲閩中十才子之一。有《白雲樵唱集》、《草澤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