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楊珣感舊

· 王恭
十年萍梗愧相違,我尚飄零子未歸。 江國鴻聲驚別棹,河橋草色照行衣。 他鄉共嘆生涯薄,往事空憐故舊知。 日暮臨岐倍惆悵,伯勞東去燕西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十年萍梗:比喻十年間像浮萍和草木的斷枝一樣,四処漂泊,居無定所。
  • 相違:相互遠離。
  • 飄零:形容人四処流浪,沒有固定的居所。
  • 鴻聲:大雁的叫聲。
  • 別櫂:離別的船。
  • 河橋:河上的橋梁。
  • 行衣:旅行的衣服。
  • 生涯薄:生活艱辛,命運不佳。
  • 故舊知:舊時的朋友和知己。
  • 臨岐:在岔路口,指分別的地方。
  • 伯勞東去燕西飛:比喻各自東西,分別離去。伯勞是一種鳥,燕是燕子。

繙譯

十年間,我像浮萍一樣四処漂泊,感到十分遺憾與你相隔遙遠,我仍在流浪,而你還未歸來。江國傳來的鴻雁聲驚動了離別的船衹,河橋上的草色映照著我旅行的衣裳。在他鄕,我們共同感歎生活的不易,往事中,我們空自憐憫那些舊時的朋友和知己。日暮時分,站在分別的路口,我倍感惆悵,就像伯勞鳥曏東飛去,燕子曏西飛離。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舊友的思唸以及對漂泊生涯的感慨。詩中,“十年萍梗”形象地描繪了詩人長期的流浪生活,而“相違”則透露出對友人的思唸。通過“鴻聲”、“別櫂”、“河橋草色”等意象,詩人巧妙地營造出一種離別的氛圍。末句“伯勞東去燕西飛”以鳥的飛翔比喻人的分離,增強了詩的情感深度,展現了詩人對友情和安定生活的深切曏往。

王恭

明福建長樂人,一作閩縣人。字安中,自號皆山樵者。少遊江海間,中年葛衣草履,歸隱於七巖山,凡二十年。永樂四年,以薦待詔翰林。年六十餘,與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爲閩中十才子之一。有《白雲樵唱集》、《草澤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