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題大忠祠

· 張萱
落日荒祠一棹過,菰蒲獵獵水增波。 山河百戰餘孤劍,日月千秋照五坡。 血灑巂周空望帝,冤沉精衛未填河。 當年若遂黃冠請,能否重來獨枕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zhào):船槳,這裏指船。
  • 菰蒲 (gū pú):兩種水生植物,菰即茭白,蒲即香蒲。
  • 獵獵:形容風吹草木的聲音。
  • 五坡:指五坡嶺,地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指某個戰場。
  • 巂周 (xī zhōu):古代地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指某個地方。
  • 望帝:古代傳說中的帝王,這裏可能指期望的帝王或英雄。
  • 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名,傳說它決心填平大海。
  • 黃冠:古代官員的帽子,這裏指官員身份。
  • 枕戈:枕着武器睡覺,形容時刻準備戰鬥。

翻譯

落日照耀下的荒涼祠堂,我乘船經過,水邊的菰蒲在風中沙沙作響,水面波紋隨之增多。 經歷了無數次山河之戰,只剩下孤零零的劍,千秋萬代的日月照耀着五坡嶺。 鮮血灑在巂周之地,空留期望的英雄,冤屈的精衛鳥未能填平大海。 如果當年能夠實現退隱的請求,我是否還能再次回來,獨自枕着武器準備戰鬥。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落日、荒祠、水波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淒涼而壯烈的氛圍。詩中「山河百戰餘孤劍」一句,既表達了戰爭的殘酷,也體現了詩人的孤獨與堅守。後兩句通過「血灑巂周」和「冤沉精衛」的比喻,抒發了對英雄未竟事業的哀悼和對不公命運的抗議。結尾的「若遂黃冠請」與「能否重來獨枕戈」則反映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掙扎,既渴望退隱,又不捨戰鬥的精神。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命運的深刻思考。

張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暉,號頤拙。弘治十五年進士。官至湖廣佈政司參議,主糧儲。立法禁處侵尅等積弊,忤巡撫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