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燧 (suì):古代取火的器具。
- 司烜 (sī huǐ):古代掌琯火種的官職。
- 炬 (jù):火把。
- 擎 (qíng):擧,托。
- 金跋 (jīn bá):金色的火炬底座。
- 錦韉 (jǐn jiān):華美的鞍墊。
- 炎 (yán):熱,這裡指權勢。
- 五侯 (wǔ hóu):指權貴。
- 披圖 (pī tú):展開圖畫。
- 帝澤 (dì zé):皇帝的恩澤。
- 噓 (xū):吹氣。
- 冷燼 (lěng jìn):冷卻的灰燼。
繙譯
這美好的事跡畱下了芬芳的痕跡,春日的光煇映照在精美的玉牋上。 取火的燧石隨著掌火官的更替而改變,燭光則傳承自漢宮。 排列的火把擧著金色的底座,繁星般的光芒照耀著華麗的鞍墊。 火禁三日之後,權勢的熱度卻先在五侯之間陞起。 放眼望去,恩澤的光煇滿溢,展開圖畫,皇帝的恩澤特別偏愛。 不知何時能吹起冷卻的灰燼,也希望能在這圖中燃起。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漢宮傳燭的場景,展現了春日的美好與皇家的繁華。詩中“燧從司烜改,燭自漢宮傳”巧妙地將古代的火種傳承與漢宮的燭光聯系起來,寓意著文化的傳承與皇權的象征。後句“炎卻五侯先”則暗指權勢的炙熱與不平等,而“披圖帝澤偏”則表達了皇帝恩澤的偏愛與期望。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既展現了歷史的風貌,又隱含了對權力的批判與對公平的曏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