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夏四月奉懷荊璞翁公祖

· 張萱
長懸樑月憶攀轅,知己千秋獨感恩。 日對峴碑空墮淚,時過弘謁更銷魂。 袞衣章甫思無斁,子弟田疇詠不諠。 爲訊東山高枕處,追鋒何日駕朱幡。
拼音

所属合集

#四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梁月:指樑上的月光,這裏比喻美好的時光。
  • 攀轅:古代官員離任時,百姓挽留的一種方式,即攀住車轅不讓離去。
  • 峴碑:峴山上的碑,這裏指代歷史遺蹟或紀念物。
  • 弘謁:宏大的謁見,這裏可能指重要的會見或訪問。
  • 袞衣章甫:袞衣是古代帝王或高級官員的禮服,章甫是古代的一種禮帽,這裏指代高官顯貴。
  • (yì):厭倦。
  • 田疇:田地,這裏指田園生活。
  • (xuān):喧譁,這裏指不安靜。
  • 東山:山名,這裏可能指隱居的地方。
  • 追鋒:追逐鋒芒,指追求高官顯貴的生活。
  • 朱幡:紅色的旗幟,這裏指高官的儀仗。

翻譯

長久地懷念着那樑上的月光,回憶起攀住車轅不願您離去的情景,千秋萬代中,唯有對知己的感激之情不變。 每當面對峴山上的石碑,淚水不由自主地流下,每當經過宏大的謁見之地,更是讓人心魂俱碎。 穿着袞衣戴着章甫,對這種生活已感到厭倦,而田園生活的寧靜詠唱卻永不喧譁。 想知道您在東山高枕無憂的地方,何時才能駕着朱幡的儀仗,追逐鋒芒的日子。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過去知己的深情懷念和對高官顯貴生活的厭倦。詩中通過「梁月」、「攀轅」等意象,勾畫出詩人對往昔美好時光的留戀;而「峴碑」、「弘謁」則映射出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感慨。後兩句則透露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和對高官生涯的厭倦,以及對知己未來歸期的期盼。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詩人複雜而真摯的內心世界。

張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暉,號頤拙。弘治十五年進士。官至湖廣佈政司參議,主糧儲。立法禁處侵尅等積弊,忤巡撫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