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亭宴煞
蛩吟一覺方寧貼,雞鳴萬事無休歇。爭名利,何年是徹?
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鬧攘攘蠅爭血。裴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
愛秋來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
人生有限杯,幾個登高節?囑咐俺頑童記者:便北海探吾來,道東籬醉了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蛩吟(qióng yín):蟋蟀的鳴叫。
- 甯貼:安甯,平靜。
- 徹:結束,盡頭。
- 密匝匝(mì zā zā):密集的樣子。
- 裴公綠野堂:裴度,唐代名臣,晚年退居洛陽,建綠野堂,與文人雅士交往。
- 陶令白蓮社:陶淵明,東晉詩人,曾任彭澤令,後隱居,與友人結白蓮社。
- 和露摘黃花:在露水中採摘黃色的花朵。
- 帶霜烹紫蟹:帶著霜氣烹飪紫色的螃蟹。
- 煮酒燒紅葉:用紅葉作爲燃料煮酒。
- 登高節:重陽節,古人有登高避邪的習俗。
- 北海:指東漢末年名士孔融,曾任北海相。
- 東籬:陶淵明詩中常提到的隱居之地。
繙譯
蟋蟀的鳴叫聲停止後,人們才能感到安甯,而雞鳴則意味著萬事無休止的開始。爭奪名利,何時才是盡頭?就像密集的螞蟻在排兵佈陣,紛亂的蜜蜂在釀蜜,吵閙的蒼蠅在爭奪血食。裴度在綠野堂中,陶淵明在白蓮社裡,他們都喜歡鞦天的那些景致:在露水中採摘黃花,帶著霜氣烹飪紫蟹,用紅葉煮酒。人生中能喝的酒有限,能有幾次登高節呢?我囑咐我的頑童記住:即使北海的孔融來探望我,也要告訴他我在東籬下醉了。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名利場的諷刺和對隱逸生活的曏往,表達了作者對世態炎涼的深刻認識和對自然生活的無限曏往。詩中“蛩吟一覺方甯貼,雞鳴萬事無休歇”描繪了從甯靜到紛擾的轉變,而“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閙攘攘蠅爭血”則生動地比喻了名利場的混亂和殘酷。後文通過對裴度和陶淵明隱居生活的贊美,以及對鞦天自然景致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對簡樸生活的渴望和對自然之美的熱愛。結尾的“囑咐俺頑童記者:便北海探吾來,道東籬醉了也”則流露出一種超脫世俗、自得其樂的生活態度。

馬致遠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 68篇诗文
馬致遠的其他作品
- 《 四塊玉 》 —— [ 元 ] 馬致遠
- 《 四塊玉 · 南呂 · 馬嵬坡 》 —— [ 元 ] 馬致遠
- 《 雙調·壽陽曲(三首) 》 —— [ 元 ] 馬致遠
- 《 雙調 · 清江引 · 野興 》 —— [ 元 ] 馬致遠
- 《 〔雙調〕壽陽曲 · 山市晴嵐 》 —— [ 元 ] 馬致遠
- 《 南呂 · 四塊玉 · 巫山廟 》 —— [ 元 ] 馬致遠
- 《 金字經 》 —— [ 元 ] 馬致遠
- 《 撥不斷 》 —— [ 元 ] 馬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