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 · 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淸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淸涼。 萬里歸來顔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鄕。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裏好像還帶着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鄕。」

注釋

定風波:詞牌名。原爲唐教坊曲。《張子野詞》入「雙調」。李德潤詞名《定風流》,張子野詞名《定風波令》。又名《捲春空》、《醉瓊枝》。敦煌曲子詞聯章兩首,其一:「攻書學劍能幾何,爭如沙塞騁僂侈。手執緑沉槍似鐵,明月,龍泉三尺斬新磨。堪羨昔時軍伍,謾夸儒士德能康。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其二:「征戰僂羅未是功,儒士僂侈轉更加。三策張良非惡弱,謀略,漢興楚滅本由他。項羽翹據無路,酒後難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當本,便知儒士定風波。」兩詞爲武將與儒士回答,「定風波」以喩平定社會動亂,詞風豪健,爲此調之始詞。另有敦煌曲子詞三首爲講述傷寒病癥口訣。此體始自五代歐陽炯,爲通用之正體。雙調六十二字,前闋五句三平韻叶二仄韻,後闋五句二平韻叶四仄韻。另有雙調六十三字,前闋五句三平韻叶兩仄韻,後闋六句四仄韻叶兩平韻;雙調六十字,前闋五句三平韻叶兩仄韻,後闋五句兩平韻叶兩仄韻;雙調六十字,前後闋各五句兩平韻叶兩仄韻諸變體。《樂章集》演爲慢詞,一入「雙調」,一入「林鐘商」,幷全用仄韻。此調以七言句式爲主,毎句用韻,於平聲韻中三叶仄韻,插入三箇兩字句,調勢於流暢時忽然頓挫轉折,因而韻律複雜,其中之兩字句很難處理,用此調時應注意格律與詞意之轉折變化。此調適應之題材較廣。從始詞來看,此調宜於表現社會重大題材,亦宜言志與酬贈。歐陽炯、孫孟光、蔡申道、陳西麓等亦用以抒閨情。魏夫人用以寫暮春感懷,詞情極爲婉約。歐陽文忠詞六首,多寫人生感慨。 「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元延祐本作「海南歸,贈王定國侍兒寓娘」。毛本有詞敍曰:「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鄕。』因爲綴詞云。」劉尚榮按:「此節文字見於《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巻四十》所引《東臯雜録》,應係毛本妄加詞敍。」龍本詞敍從毛本。 王定國:傅子立注:「王定國名鞏,丞相旦之孫。」劉尚榮按:「見《宋史·巻三百二十·〈王素傳·(子)王鞏傳〉》:『鞏有雋才,長於詩,從蘇軾遊。軾守徐州,鞏往訪之,與客遊泗水,登魋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軾待之於黃樓上,謂鞏曰:「李太白死,世無此樂三百年矣。」軾得罪,鞏亦竄賓州。數歳得還,豪氣不少挫。後歷宗正丞,以跌蕩傲世,每除官,輒爲言者所議,故終不顯。』」 定國南遷:龍楡生箋引《東坡詩集》馮注:「《續通鑑長編》元祐六年六月注載劉摯云:『鞏奇俊有文詞,然不就規檢,喜立事功,往往犯分,躁於進取。蘇轍兄弟獎引之甚力。然好作議論誇誕,輕易臧否人物,其口可畏,以是頗不容於人。昔坐事竄南荒三年,安患難,一不戚於懷,歸來顔色和豫,氣益剛實。此其過人遠甚,不得謂無入於道也。』」 柔奴:龍楡生箋:「《東臯雜録》:『王定國自嶺表歸,出歌奴柔奴,勸東坡飲。坡問:「廣南風土應不好?」柔奴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鄕。」坡喜其語,作《定風波》詞以記之。』『應乞與』作『教分付』。」 琢玉郎、點酥娘:傅子立注:「『琢玉郎』,言其美姿如玉也;『點酥娘』,言其如凝酥之滑膩也。」劉尚榮按:「事詳《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巻四十》引《東臯雜録》。」 常羨:傅注本作「誰羡」,元延祐本作「長羡」,茲從明呉訥鈔本、毛本、。 「天應乞與點酥娘」句:元延祐本作「天應乞與點蘇娘」,句下原校:「一作『故教天與點蘇娘』。」又毛本作「天教分付點酥娘」。 盡道:元延祐本、《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巻四十》作「自作」。 皓齒:傅子立注:「杜子美:『佳人絶代歌,獨立發皓齒。』」劉尚榮按:「句出《聽楊氏歌》,見《九家集注杜詩·巻十三》。」 顔愈少:元延祐本、《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巻四十》作「年愈少」。 笑時:毛本作「時時」。 嶺梅: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作「嶺南」。龍楡生箋:「《六帖》:『庾(Yǔ)嶺上梅花,南枝已落,北枝方開,寒暖之候異也。』杜少陵《秋日荆南述懷三十韻》詩:『秋水漫湘竹,陰風過嶺梅。』」 「此心安處是吾鄕」句:傅子立注:「白樂天:『安處卽吾鄕。』」劉尚榮按:「《白氏長慶集·巻十六·四十五詩》有此句,『吾』原作『爲』。又《吾士》詩:『身心安處爲吾土。』」

此詞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着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首詞的獨特風格。

賞析

這首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前闋總寫柔奴的外在美,開篇「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描繪柔奴的天生麗質、晶瑩俊秀,使讀者對她的外貌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真切而又寓於質感的印象。第三句「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悅耳的歌聲從她芳潔的口中傳出,令人感到如同風起雪飛,使炎暑之地一變而爲清涼之鄕,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變憂鬱苦悶、浮躁不寧而爲超然曠放、恬靜安詳。蘇詞橫放傑出,往往馳騁想象,構成奇美的境界,這裏對「清歌」的誇張描寫,表現了柔奴歌聲獨特的藝術效果。「詩言志,歌詠言」,「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班固《漢書·藝文志》),美好超曠的歌聲發自於美好超曠的心靈。這是贊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頌其廣博的胸襟,筆調空靈蘊藉,給人一種曠遠清麗的美感。 後闋通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在美。換頭承上啓下,先勾勒她的神態容貌:「萬里歸來年愈少。」嶺南艱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飴,心情舒暢,歸來後容光煥發,更顯年輕。「年愈少」多少帶有誇張的成分,洋溢着詞人讚美歷險若夷的女性的熱情。「微笑」二字,寫出了柔奴在歸來後的歡欣中透露出的度過艱難歲月的自豪感。「笑時猶帶嶺梅香」,表現出濃郁的詩情,既寫出了她北歸時經過大庾嶺的情況,又以鬥霜傲雪的嶺梅喻人,讚美柔奴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爲下邊她的答話作了鋪墊。最後寫到詞人和她的問答。先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陡轉,使答語「此心安處是吾鄕」更顯鏗鏘有力,警策雋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別》中有「我生本無鄕,心安是歸處」,《種桃杏》中有「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語,蘇軾的這句詞,受白詩的啓發,但又明顯地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詞人的個性特徵,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它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這首詞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着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首詞的風格所在。
蘇軾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