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江面煙雨迷濛,江邊綠草如茵。六朝先後衰亡,宛如南柯一夢。江鳥哀婉啼叫,聽來悲悲切切。只有臺城柳樹最是無情,依舊煙籠十里長堤。
注釋
臺城:也稱苑城,在今南京市雞鳴山南,原是三國時代吳國的後苑城,東晉成帝時改建。從東晉到南朝結束,這裏一直是朝廷臺省(中央政府)和皇宮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樞,又是帝王荒淫享樂的場所。
霏霏:細雨紛紛狀。
六朝:指吳、東晉、宋、齊、樑、陳。
煙:指柳樹綠陰陰的,像清淡的煙霧一樣。
序
這首詩借景寄慨,語言含蓄蘊藉,流露出濃重的對時事的感傷情緒。詩人身處晚唐,此時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如夢一場,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詩人憑弔臺城古蹟,回顧六朝舊事,今之視昔如來者視今,六朝的先盛後衰的命運使詩人聯想到唐王朝,懷古傷今。
賞析
這是一首憑弔六朝古蹟的詩。中唐時期,昔日繁華的臺城已是「萬戶千門成野草」;到了唐末,這裏就更荒廢不堪了。
弔古詩多觸景生情,借景寄慨,寫得比較虛。這首詩則比同類作品更空靈蘊藉。它從頭到尾採取側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種夢幻式的情調氣氛,讓讀者透過這層隱約的感情帷幕去體味作者的感慨。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
起句不正面描繪臺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圍。金陵濱江,故說「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細,在霏霏雨絲中,四望迷濛,如煙籠霧罩,給人以如夢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長,碧綠如茵,又顯出自然界的生機。這景色即具有江南風物特有的輕柔婉麗,又容易勾起人們的迷惘惆倀。這就爲下一句抒情作了準備。
「六朝如夢鳥空啼」。從首句描繪江南煙雨到次句的六朝如夢,跳躍很大,乍讀似不相屬。其實不僅「江雨霏霏」的氛圍已暗逗「夢」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間就隱藏着一座已經荒涼破敗的臺城。鳥啼草綠,春色常在,而曾經在臺城追歡逐樂的六朝統治者卻早已成爲歷史上來去匆匆的過客,豪華壯麗的臺城也成了供人憑弔的歷史遺蹟。從東吳到陳,三百多年間,六個短促的王朝一個接一個地衰敗覆亡,變幻之速,本來就給人以如夢之感;再加上自然與人事的對照,更加深了「六朝如夢」的感慨。「臺城六代競豪華」,但眼前這一切已蕩然無存,只有不解人世滄桑、歷史興衰的鳥兒在發出歡快的啼鳴它從人們對鳥啼的特殊感受中進一步烘托出「夢」字,寓慨很深。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風中搖盪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讓人想起繁榮興茂的局面。當年十里長堤,楊柳堆煙,曾經是臺城繁華景象的點綴;如今,臺城已經是「萬戶千門成野草」,而臺城柳色,卻「依舊煙籠十里堤。」這繁榮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涼破敗的歷史遺蹟,終古如斯的長堤煙柳和轉瞬即逝的六代豪華的鮮明對比,對於一個身處末世、懷着亡國之憂的詩人來說,該是多麼令人觸目驚心!而臺城堤柳,卻既不管人間興亡,也不管面對它的詩人會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說它「無情」。說柳「無情」,正透露出人的無限傷痛。「依舊」二字,深寓歷史滄桑之慨。它暗示了一個腐敗的時代的消逝,也預示歷史的重演。堤柳堆煙,本來就易觸發往事如煙的感慨,加以它在詩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寫興亡之感的憑藉,所以詩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別強烈。「無情」、「依舊」,通貫全篇寫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鳥與堤柳;「最是」二字,則突出強調了堤柳的「無情」和詩人的感傷悵惘。
詩人憑弔臺城古蹟,回顧六朝舊事,免不了有今之視昔,亦猶後之視今之感。亡國的不祥預感,在寫這首詩時是縈繞在詩人心頭的。如果說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的強烈感喟中還蘊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願望,那麼本篇則在如夢似幻的氣氛中流露了濃重的傷感情緒,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勢已成,重演六朝悲劇已不可免的現實在弔古詩中的一種折光反映。
這首詩以自然景物的「依舊」暗示人世的滄桑,以物的「無情」反託人的傷痛,而在歷史感慨之中即暗寓傷今之意。思想情緒雖不免有些消極,但這種虛處傳神的藝術表現手法,仍可以借鑑。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台城:也稱苑城,在今南京市雞鳴山南,原是三國時代吳國的後苑城,東晉成帝時改建。從東晉到南朝結束,這裡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宮所在地。
繙譯
江上細雨霏霏,岸邊的青草整齊生長,六朝的繁華如同夢幻般消逝,衹聽見鳥兒在空自啼叫。最無情的儅屬那台城的柳樹,依舊像菸霧一樣籠罩著十裡長堤。
賞析
這首詩以自然景物的“依舊”暗示人世的滄桑,以物的“無情”反襯人的傷痛。詩的起句描繪了江南菸雨迷矇的景象,爲全詩營造出一種淒美而朦朧的氛圍。“六朝如夢鳥空啼”,表達了對六朝繁華如夢境般消散的感慨,鳥的空啼更增添了一種蒼涼之感。後兩句著重寫台城柳,其“依舊”姿態與前朝的興衰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歷史變遷的無情。全詩整躰風格空霛蘊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韋莊
韋莊,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政治家,詩人。廣明元年(880年)韋莊在長安應舉,黃巢攻佔長安以後,與弟妹失散,浪跡天涯。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陽寫有長篇歌行《秦婦吟》。昭宗乾寧元年(894年)進士,曾任校書郎、左補闕等職。乾寧四年(897年),李詢爲兩川宣諭和協使,聘用他爲判官。在四川時爲王建掌書記,蜀開國制度皆莊所定,官至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武成三年(910年)八月,卒於成都花林坊。葬白沙之陽。諡文靖。
► 3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