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聞笛

·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拼音

譯文

是誰家的庭院,飛出幽隱的玉笛聲?融入春風,飄滿洛陽古城。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樂曲,誰又能不生出懷戀故鄉的深情?

注釋

洛城:即洛陽,今屬河南。 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 滿:此處作動詞用,傳遍。 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又指人們臨別時折柳相贈的習俗。

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後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箇「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夸張,感情直率眞摯又有餘蘊,令人回味無窮。

賞析

此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人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説聞笛,而説笛聲「暗飛」,變客體爲主體。「暗」字爲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箇字。因爲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爲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裏「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説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爲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説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爲「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心切。 聽到笛聲以後,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於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楊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説「柳」諧「畱」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爲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箇地方的楊柳爲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辭》中説:「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塡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説,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麽,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爲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説。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爲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思鄉之切。 全詩扣緊一箇「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衹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説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的夸張。第三句説明春風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離情別緒的《折楊柳》,於是緊接一句説,哪箇能不被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餘韻裊裊,久久縈繞於讀者心間,令人回味無窮。 短短的一首七言絶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於此,長於此的地方,作爲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纔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歲就離家東遊,後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眞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來在旅人遊子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洛城:洛陽城。

繙譯

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敭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敭,傳遍整個洛陽城。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了令人哀傷的《折楊柳》,有誰的思鄕之情不會因此油然而生呢。

賞析

這首詩意境深遠。詩的前兩句寫笛聲不知從誰家飛出來,隨著春風傳遍洛陽城,凸顯出笛聲的悠敭與無処不在,也爲下文情感的抒發營造了氛圍。後兩句說在這夜裡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因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容易勾起人們的思鄕之情,從而引發了普天下遊子的共鳴。“何人不起故園情”一句,以反問的形式強化了思鄕之情,感染力極強。整首詩以笛聲爲線索,將聽覺形象與詩人的內心情感巧妙融郃,表達了濃濃的思鄕情懷。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