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翠微終南裏,雨後宜返照。 閉關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靜者妙。 儒道雖異門,雲林頗同調。 兩心相喜得,畢景共談笑。 暝還高窗眠,時見遠山燒。 緬懷赤城標,更憶臨海嶠。 風泉有清音,何必蘇門嘯。
拼音

注釋

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詩題全詩校:“一作宿終南翠微寺。” 翠微寺:《元和郡縣志·關內道·京兆府》:“太和宮在(長安)縣南五十五里終南山太和谷。武德八年造,貞觀十年廢。二十一年,以時熱,公卿重請修築,於是使將作大匠閻立德繕理焉,改爲翠微宮。今廢爲寺。” 閉關:閉門。 造:至。 幽人:隱士。 靜者:指隱者。 道:佛道。 雲林:指山林。 同調:志趣相同。謝靈運《七里瀨》:“誰謂古今殊,異世可同調。” 相喜得:全詩校:“一作喜相得。”按,一作“是”。 畢景:日落。景,日光。 燒:野燒,燒草開荒。 臨海嶠:謝靈運有《登臨海嶠》詩。《爾雅·釋山》:“(山)鋭而高,嶠。” 風泉:風傳泉響。 清音:左思《招隱詩》:“山水有清音”。音,全詩校:“一作‘聽’。”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翠微:山色青翠縹緲,此處指終南山翠微寺所在之處。
  • 返照:傍晚的陽光反射。
  • 閉關:閉門謝客,專心修行。
  • 沈冥(shěn míng):指潛心修行,與世隔絕。
  • 杖策:拄着柺杖。
  • :到,拜訪。
  • 幽人:指空上人,幽居之人。
  • 靜者:指心態恬靜的人,這裏也指空上人。
  • 同調:志趣相同。
  • 畢景:直到天色將晚,景,日光。
  • 暝(míng):夜晚。
  • :指山上野火。
  • 緬懷:遙想,追念。
  • 赤城標:赤城山,在浙江天台縣北,以山石呈紅色得名。標,山頂。
  • 臨海嶠(qiáo):臨海郡的嶠山,泛指今浙江臨海一帶的山川。嶠,尖而高的山。
  • 蘇門嘯:晉代阮籍曾在蘇門山遇孫登,孫登長嘯,聲震山谷。後以「蘇門嘯」表示一種放達不羈的行爲。

翻譯

終南山裏的翠微寺,雨後特別適宜傍晚斜陽映照。長久以來閉門潛心修行,今日拄着柺杖登山眺望。於是來到了空上人居住的房間,這才體會到靜修之人境界的高妙。儒家和道家雖然門派不同,但在山林間的志趣卻頗爲相同。我們二人心中喜悅,相遇恨晚,一直談笑到天色將晚。夜晚歸來後我在高窗下入睡,時時能看見遠山上閃爍的野火。此刻遙想着赤城山的奇峯,更憶起臨海的嶠山。山間的風聲泉聲便是清脆悅耳之音,又何必要像蘇門長嘯那般去張揚放達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遊覽終南翠微寺時,與空上人的交往以及由此引發的感悟。開篇描繪了雨後終南山翠微寺傍晚返照的清幽美景,營造出靜謐的氛圍。詩人因登山拜訪空上人,引出後文對儒道、心境等方面的感悟。「儒道雖異門,雲林頗同調」一句,巧妙地將不同的思想流派與山林閒逸之情相融合,表達了詩人在自然與友人相處中超越門派的共鳴。「兩心相喜得,畢景共談笑」生動地展現了詩人與空上人相談甚歡的場景。而對夜晚所見山中野火的描寫,增添了畫面的靈動與自然之意。詩的結尾,詩人由眼前景聯想到遠方的山水,以山中風聲泉聲的美妙,否定蘇門嘯那種刻意張揚之舉,進一步深化了詩人對自然寧靜、內心平和的崇尚,全詩情景交融,意境深遠,在簡約的文字中蘊含着豐富的人生哲理與審美情趣 。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爲“王孟”。 ► 2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