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離子 · 琴絃

· 劉基
晉平公作琴,大絃與小絃同,使師曠調之,終日而不能成聲,公怪之,師曠曰:「夫琴大絃爲君,小絃爲臣,大小異能,合而成聲,無相奪倫,陰陽乃和。今君同之,失其統矣,夫豈瞽師所能調哉?」
拼音

譯文

晉平公製作了一張琴,大絃和小絃粗細相同,他讓大名鼎鼎的樂師師曠調弦,調了一整天也不能調出和諧的聲音,晉平公責怪他。師曠説:“琴的大絃是君,小絃是臣,大小的俢不同,配合起來纔能發出和諧的聲音,不能失去條理,這樣陰陽才能和諧。現在你把它們混同了,就失去它們的常規了,那樣怎麽能是我這樂師所能調好的呢?”

注釋

晉平公:春秋時晉國國君。 師曠:春秋時晉國樂師,字子野,眼瞎,善於彈琴、辨音。 無相奪倫:《書·舜典》:“八音克諧,無相奪倫。” 統:體統,規矩。奪,喪失、推動;倫,條理。 瞽:盲也,古以瞽者爲樂官,因以爲樂官的代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郁離子:作者劉基的託稱。
  • 晉平公:春秋時期晉國國君。
  • 師曠:(shī kuàng),春秋時著名樂師。
  • 瞽師:(gǔ shī),古代以瞽者爲樂師。瞽,眼瞎。

翻譯

晉平公制作了一把琴,大弦和小弦一樣,讓師曠來調試,一整天都不能調出聲音,晉平公覺得奇怪,師曠說:「琴的大弦如同國君,小弦如同臣子,大小弦各有不同的功能,配合起來才能發出聲音,不能互相擾亂條理,陰陽才能和諧。現在國君把它們弄得一樣,失去了它們的統屬關係,這哪裏是我這個盲人樂師能夠調好的呀?」

賞析

這段文字以琴爲喻,通過師曠之口闡述了君與臣就如同琴的大弦與小弦,應各有其位、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如此才能配合得當、和諧共處。這體現了一種秩序和規則的重要性,也蘊含着深刻的治國理政或團隊協作的道理。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傳達了較爲抽象的觀念,具有一定的啓示意義。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

劉基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