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卜居不遂薄遊汧隴因題

· 許渾
海鷰西飛白日斜,天門遙望五侯家。 樓臺深鎖無人到,落盡春風第一花。
拼音

譯文

客人像一隻孤鷰在夕陽西下之時嚮西飛走,站在禁城宮外遠遠注視著顯貴人家的住宅。 高樓深院全都鎖著沒人來此居住,早開的花朵調落凈盡辜負了大好春風。

注釋

卜居不遂(suì):找不到栖身之處。 薄遊:漫遊、隨意遊覽、聊且出遊。唐·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謁王使君叔》詩:「細草緑汀洲,王孫耐薄遊。」 汧隴(qiānlǒng):地名,指汧水隴山地帶,今陝西隴縣一帶。晉·潘岳《西征賦》:「邪界褒斜,右濱汧隴。」 海鷰西飛:喩客西去隴地。 斜:韻腳念xiá。 天門:宮殿之門、指皇宮。唐·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詩:「天門日射黃金牓,春殿晴曛赤羽旗。」 五侯:指同時封侯的五人。東漢桓帝時,同日封宦者單超新豐侯、徐璜武原侯、左悺上蔡侯、具瑗東武陽侯、唐衡汝陽侯。《後漢書·宦者傳·單超》:「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此處泛指朱門顯貴人家。 第一花:指名貴的花。

《客有卜居不遂薄遊汧隴因題》是唐代詩人許渾創作的一首七言絶句。 安史之亂後,朝政混亂,宦官擅權,社會動蕩,貧富懸殊。白日西斜,确是鷰當歸巢時,而此時它們凌空翻飛在詩人看來本是尋常一景,而滿懷激憤的詩人藉題發揮,以虛設的鷰無歸處爲由,深爲「卜居不遂」而悵然離開長安的「客」——某寒士,鳴不平。 此詩描寫了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激憤,抨擊了社會的不公和權貴的奢靡風氣。前二句寫「客」在長安難尋栖身之地,衹得頂落日而西行去縣城借宿;回首遙望五侯宅第而感慨萬端。後二句寫王侯權貴宅第許多樓閣緊鎖無人居住,名貴花卉萎靡凋零,與前二句形成鮮明對比。全詩色調暗淡,情調低沉,是客的黯然心情的反映,也是唐王室衰敗沒落的預兆。

賞析

若無詩題,這首絶句就像是一首寫景詩。它寫的是在落花時節、日斜時光,遙望王侯第宅,所見到的樓臺層疊、重門深閉之景。但聯繫詩題看,它顯然是一首因事而題的託諷詩。它采用藉物取喩,託景見意的藝術手法,收到了言微旨遠、節短音長的效果。 詩的第一句「海鷰西飛白日斜」,表面寫日斜鷰飛之景,實寫在長安「卜居不遂」之客。周邦彥《滿庭芳》詞「年年,如社鷰,飄流瀚海,來寄修椽」幾句,也是以鷰喩人。但周詞中的「鷰」還有修椽可寄,而許詩所寫的「鷰」則因無椽可寄而孤飛遠去。據《幽閑鼓吹》記述,白居易應舉時曾謁見顧況,顧看了白的名字,開玩笑説,長安米貴,居住下來可不容易。這一傳説未必可信,卻可以説明,在唐代想卜居長安是很艱難的。詩中之客旣「卜居不遂」,衹得「薄遊汧隴」,而水和隴州在長安西方,所以詩句以「海鷰西飛」影射此行。 與這第一句詩形成對照的是第三句「樓臺深鎖無人到」。兩句詩合起來,自然呈現出一箇極不公平、極不合理的社會現象,這就是:一方面,來到長安的貧士難找一處栖身之地;另方面,重樓空閉,無人居住。根據一些記載,當時的長安城內,高樓深院的甲第固比比皆是,長期廢棄的大宅也所在多有。白居易的《秦中吟》曾對此加以揭露和抨擊。如《傷宅》詩説:「誰家起甲第,朱門大道邊。豐屋中櫛比,高墻外回環。累累六七堂,檐宇相連延。一堂費百萬,鬱鬱起靑煙。」又《凶宅》詩説:「長安多大宅,列在街西東。往往朱門內,房廊相對空。……風雨壞檐隙,蛇鼠空墻墉。」這些詩句都是徑陳其事,直指其失。但許渾的這首絶句,因爲總共衹有四句,二十八箇字,不可能這樣鋪敍,就化繁爲簡,化實爲虛。在這句中衹從樓臺的寂寞景象顯示白詩中所描述的事實。它雖然不及白詩那樣強烈鮮明,卻有含蓄之妙、空靈之美。 尾句「落盡春風第一花」,可説是第三句的補充和延伸。它把第三句所寫的那樣一箇樓臺深鎖、空無一人的景象烘託得倍加寂寥,起了深化詩境、加強詩意的作用。這句表現的花開花落、空負東風的意境,有點像湯顯祖《牡丹亭》中所説的「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頽垣」。曲詞隱含無限的惆悵和幽怨,這句詩同樣是悵怨之情,浮現紙面。此處,不僅樓臺任其廢棄,無人居住,而且名花也空自飄落,無人欣賞,就更令人惋惜不盡了。 一首託諷詩,雖是意在彼而言在此,把本事、本意寓藏在對景物的描摹中,但作者總要在字裏行間傳情示意,或明或暗地點出他的眞正意圖。這首詩,除了通過詩題表明寫作動機外,詩中透露消息的主要是第二句「天門遙望五侯家」。句中的「遙望」二字顯露了西去之客在臨行前的依戀、悵惘、憤恨之情;「天門」二字則點出遙望之地在京城,望到的就是禁門外的景色。而句中的「五侯家」,在全詩中是承上啓下的關捩。承上,是説上句暗指的西去隴之客此時視綫所投嚮的是五侯之家,他的悵憤不平之氣所投嚮的也是五侯之家;啓下,是説在下兩句中出現的空鎖的樓臺是屬於五侯的,落盡的名花也是屬於五侯的。聯繫唐代歷史,自從安史亂後,宦官的權勢愈來愈大,後來,連軍隊的指揮、皇帝的廢立等大權也落到他們的手裏。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也是一首託諷詩。兩詩都以「五侯家」三字點明作者所要諷刺的對象,其所揭示的都是成爲唐代政治上一大禍患的宦官專權問題。 在許渾這首詩中,所寫的時間旣是白日斜,季節又是殘花落盡。全詩的色調暗淡,情調低沉,這是「卜居不遂、薄遊隴」之客的黯然心情的反映,也可以看作唐王室衰敗沒落的預兆。
許渾

許渾

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陽城東樓》。 ► 5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