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吟風詠月的筆墨生涯匆匆流過,眼底下兒孫小輩日漸增多。有人問我人事如何。人海無邊的遼闊,沒有一天沒有風波。
注釋
筆底風月:筆頭描繪的清風明月,指用文藝形式所描摹的美好景色。
兒曹:兒女們,這裏指晚一輩的青年。
人海:比喻人類社會。
風波:這裏用來比喻人事的糾紛和仕途的艱險。白居易《除夜寄微之》:“家山泉石尋常憶,世路風波仔細諳。”
序
《陽春曲·筆頭風月時時過》是元代文學家姚燧創作的散曲作品。這支小令從感嘆時光流逝開始,寫到家庭生活以及人世社會,表達了作者對世事憂慮和對現實不滿的苦悶之情。
賞析
此曲是老翁自述,回味平生。一次次描繪良辰美景,時光易過,轉瞬已是兒女成羣,我也垂垂老矣,有人問我怎得此生平安,他們哪裏知道,這些年來,我每天都是在風浪尖上度過。此曲結構嚴謹,無襯字,語意平和而有深味,是典型的文人曲。
姚燧一生仕途坦坦,文名籍籍,故時而流露出志得意滿的情緒。但他生活在元代由盛轉衰的時期,政治上的內部傾軋,民族關係上的隔閡與岐視,造成了多少寵辱、榮枯的變化。所以發而爲詩,又有“取謗因仇惡、貪權失丐閒”的感慨和“榮悴不齊誰使爾,欲將斯理問高空”的驚懼。這說明,他宦海浮沉,已備嘗了政治風波的滋味。這種感受,便成爲寫出有現實意義的作品的思想基礎。
這首《陽春曲》是從感嘆時光流逝開始的。句中的“風月”,即清風明月,也就是美好的時光。第二句,作者的視線從自己轉到家庭。開頭兩句從不同側面來表現作者的生活情境,構思精巧。它以簡淡的文字勾畫的這種平靜、安穩的生活情境,實際上爲下面的轉折作鋪墊。轉折從第三句的設問引起。“有人問我人事如何”,問的是仕途的命運,家事的前途。問題是“有人”提出來的,實際上則表現了作者對世事的驚覺和對前途的憂慮。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作者把視線投向了無邊的人世,廣闊的社會。眼界更開闊,筆力更簡勁。作者自問自答:自己像顛簸在無邊無際的驚濤駭浪間,不知何日遭忌,所以每日都面臨着風險,隨時都可能被捲進黑暗的深淵。這就是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從中可見有元一代士大夫的苦悶。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兒曹:晚輩的孩子們。
繙譯
在筆下描繪的風花雪月之事常常過去,眼中看到的晚輩孩子們逐漸增多。有人問我事情怎麽樣。人生的海洋廣濶,沒有一天不經歷風波。
賞析
這首曲子語言簡潔通俗,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感悟。“筆底風月時時過”躰現出對時光流逝、過往經歷的感慨;“眼底兒曹漸漸多”則有一種對世事變遷、新人輩出的感受。後麪的問答以及“人海濶,無日不風波”,表達了對人生複襍多變、充滿著各種波折起伏的認識,反映了一種對人生的無奈和豁達交織的心境。整首曲子簡潔地傳達出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姚燧
元洛陽人,字端甫,號牧庵。姚樞侄。早年喪父,由伯父姚樞撫養。爲許衡弟子。初以薦爲秦王府文學。武宗至大間歷官至集賢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爲文閎肆該洽,有西漢風。卒諡文。有《牧庵集》。
► 82篇诗文
姚燧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陽春曲 · 中呂 · 知幾 》 —— [ 元 ] 白樸
- 《 中呂 · 紅繡鞋 · 天台瀑布寺 》 —— [ 元 ] 張可久
- 《 雙調 · 碧玉簫 》 —— [ 元 ] 關漢卿
- 《 雙調·清江引 》 —— [ 元 ] 張可久
- 《 南呂 · 四塊玉 · 恬退 》 —— [ 元 ] 馬致遠
- 《 天淨沙 · 春 》 —— [ 元 ] 白樸
- 《 壽陽曲 · 瀟湘夜雨 》 —— [ 元 ] 馬致遠
- 《 雙調 · 慶宣和 · 春晚病起 》 —— [ 元 ] 張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