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府 澗底松 念寒儁也
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澗底寒且卑。
澗深山險人路絕,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兩不知。
誰喻蒼蒼造物意,但與之材不與地。
金張世祿原憲貧,牛衣寒賤貂蟬貴。
貂蟬與牛衣,高下雖有殊。
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
君不見沈沈海底生珊瑚,歷歷天上種白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新樂府:一種用新題來寫時事的樂府詩。
- 圍:計量圓周的約略單位,指兩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攏起來的長度。
- 卑:低下。
- 工:工匠。
- 度(duó):丈量。
-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舉行大典的地方。
- 金張:指漢宣帝時的權貴金日磾(mì dī)和張安世。
- 世祿:世代享受俸祿。
- 原憲:春秋時孔子的弟子,貧困。
- 牛衣:給牛禦寒的覆蓋物,這裏借指貧困之人。
- 貂蟬:古代達官貴人的帽飾,這裏指代權貴。
翻譯
有一棵百尺高周長有十圍的松樹,生長在山澗底部既寒冷又卑下。山澗幽深山勢險峻人跡斷絕,一直到老死都碰不到工匠來丈量它。天子明堂那裏缺少梁木,這邊有需要那邊也有卻互相不知道。誰能明白蒼天這造物主的心意,只給它材質卻不給它好的生長之地。金日磾和張安世世代享受俸祿,而原憲卻很貧困,貧賤的如穿牛衣之人和顯貴的如佩戴貂蟬之人。佩戴貂蟬之人與穿牛衣之人,地位高下雖然有很大差別。地位高的未必賢能,地位低的未必愚笨。你沒看見深深的海底生長着珊瑚,清晰可見的是天上種着白榆。
賞析
這首詩以「澗底鬆」比喻出身寒門的才俊,他們雖然有才華卻因爲生長環境的限制而難以被發現和重用。詩中指出權貴世代享受福祿,而貧寒之士卻生活困苦,揭示了社會地位和財富分配的不合理。最後以海底珊瑚和天上白榆作比,暗示命運的不公和難以捉摸。詩人對社會現象進行了批判和思考,體現出對寒俊的同情和對不公平現實的不滿。同時,這首詩在語言表達上明白曉暢,用形象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