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府

·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庭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 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拼音

所属合集

#唐詩三百首

譯文

金井梧桐在秋夜的風中抖動,只有蠟燭殘光照着孤單的我。 長夜裏號角聲悲壯似在自語,天空中的月色雖好誰與我共賞。 光陰荏苒哪裏尋覓親人音信?關塞一片蕭條尋找歸路艱難。 我已忍受十年的飄零生活,把家安在這裏不過勉強棲身。

注釋

府:幕府。古代將軍的府署。杜甫當時在嚴武幕府中。 井梧:梧桐。葉有黃紋如井,又稱金井梧桐。梧,一作“桐”。 炬:一作“燭”。 “永夜角聲悲自語”句:意謂長夜中唯聞號角聲像在自作悲語。永夜,整夜;自語,自言自語。 中庭:一作“中天”,半空之中。 風塵荏苒:指戰亂已久。荏苒,猶輾轉,指時間推移。 關塞:邊關、邊塞。 蕭條:寂寞冷落、凋零。 伶俜(pīng):流離失所。 十年事:杜甫飽經喪亂,從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至作者寫詩之時,正是十年。 “強移棲息一枝安”句:用《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意,喻自己之入嚴幕,原是出於爲一家生活而勉強以求暫時的安居。強移,勉強移就;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參謀一職。

此詩是依人作客,抒寫旅愁,有一種百無聊賴之情。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首聯寫獨宿江城,環境清寒;頷聯寫“獨宿”的所聞所見;頸聯寫戰亂未息,處世艱難;末聯寫漂泊十年,如今暫且棲安。全詩表達了作者悲涼深沉的情感,流露了懷才不遇的心緒。

賞析

此詩首聯倒裝。按順序說,第二句應在前。其中的“獨宿”二字,是一詩之眼。“獨宿”幕府,眼睜睜地看着“蠟炬殘”,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見於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則通過環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涼。未寫“獨宿”而先寫“獨宿”的氛圍、感受和心情,意在筆先,起勢峻聳。 頷聯寫“獨宿”的所聞所見,清代方東樹指出:“景中有情,萬古奇警。”而造句之新穎,也非同一般。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這一聯卻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讀起來有三個停頓。詩人就這樣化百鍊鋼爲繞指柔,以頓挫的句法,吞吐的語氣,活托出一個看月聽角、獨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現了無人共語、沉鬱悲抑的複雜心情。 前兩聯寫“獨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後兩聯則就“獨宿”之景,直抒“獨宿”之情。“風塵”句緊承“永夜”句。“永夜角聲”,意味着戰亂未息。那悲涼的、自言自語的“永夜角聲”,引起詩人許多感慨。“風塵荏苒音書絕”,就是那許多感慨的中心內容。“風塵荏苒”,指戰亂延續的時間很長。詩人時常想回到故鄉洛陽,卻由於“風塵荏苒”,連故鄉的音信都得不到。“關塞”句緊承“中天”句。詩人早在《恨別》一詩裏寫道:“洛城一別四千裏,胡騎長驅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好幾年又過去了,詩人卻仍然流落劍外,一個人在這悽清的幕府里長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關塞蕭條行路難”,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憶弟之情有增無已,因爲他還是沒有辦法回到洛陽。這一聯直抒“宿府”之情。但“宿府”時的心情很複雜,用兩句詩無法寫完。於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意蘊深遠。 尾聯照應首聯。作爲幕府的參謀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詩人聯想到《莊子·逍遙遊》中所說的那個鷦鷯鳥來。“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他從安史之亂以來,“支離東北風塵際,飄泊西南天地間”,那飽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經忍受過來了,如今卻又要到這幕府裏來忍受“井梧寒”。用“強移”二字,表明他並不願意來佔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嚴武拉來的。用一個“安”字,不過是詩人自我解嘲。詩人一夜徘徊徬徨、展轉反側,心中並不安寧。 詩中抒發的感情還是傷時感事,表達出作者對於國事動亂的憂慮和他飄泊流離的愁悶。正是始終壓在詩人身上的愁苦使詩人無心賞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體寫出了詩人對風塵荏苒、關塞蕭條的動亂時代的憂傷。最後兩句雖寫“棲息一枝安”,但仍然是爲他輾轉流離苦悶。總之,詩人當時境遇淒涼,十年飄泊輾轉,詩風沉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幕府:舊時軍隊主將的府署。
  • 井梧:井邊的梧桐。
  • 永夜:長夜。
  • 荏苒(rěn rǎn):指時間漸漸過去。
  • 伶俜(líng pīng):孤單。

翻譯

清冷的秋天在將軍幕府中,井邊的梧桐透着寒意,我獨自在江城住宿,蠟燭已快燃盡。漫長的夜晚那角聲彷彿在悲傷地自言自語,庭院中的月色那麼美好又有誰去看呢。在塵世中時光漸漸流逝,音信隔絕,關塞蕭條出行艱難。已經忍受了孤苦伶仃的十年,勉強移住此處像鳥兒棲息在一枝上以求安身。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在幕府中孤獨寂寞的心境和對身世漂泊的感慨。首聯通過「清秋」「井梧寒」等景象營造出冷落淒涼的氛圍,烘托出詩人的孤獨。頷聯寫角聲和月色,以景襯情,更突出了詩人內心的悲涼。頸聯則表明因戰亂等原因與外界隔絕,路途艱難,暗示了時代的動盪不安。尾聯感慨自己多年漂泊,如今只求暫時的安寧。全詩情景交融,淒涼沉鬱,體現了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特點。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