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禪暮歸書所見二絕

· 唐庚
【其一】 雨在時時黑,春歸處處青。 山廻失小寺,湖盡得孤亭。 【其二】 春着湖煙膩,晴搖野水光。 草青仍過雨,山紫更斜陽。
拼音

所属合集

#晴

譯文

【其一】 剛下過一陣雨,旋即又陰雲漠漠,似乎在醖釀著另一陣雨。春回大地,處處一片靑綠之色。 暮歸途中,回望山巒,衹見暮靄朦朧,不見日間所遊的小寺;信步走到湖的盡頭,忽然發現了一座孤亭。 【其二】 春天來了,湖上繚繞著煙靄,帶有濃重的濕意;晴光照耀,野外的河流池塘,波光粼粼,搖蕩不已。 綠草剛經過一番春雨的衝洗,更顯得靑翠欲滴;煙光凝聚的山頭,一派紫色,斜陽返照,增添了幾分色澤。

注釋

栖禪:栖禪山,在惠州(今屬廣東)。 雨在:大雨已過,陰雲未盡,似在醖釀著另一場雨。 湖:指豐湖,在惠州城西,栖禪山即在豐湖邊。 盡:盡頭。 著:著落。這裏指春天來到。 仍:又、還。

《栖禪暮歸書所見二首》是宋代詩人唐庚的組詩作品。此詩作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公元1112年),描寫的是唐庚在一次春遊栖禪山暮歸時所見的景色風光。第一首詩由天氣寫到山容湖景,第二首詩由湖景寫到變幻的天氣和綠野紫山。兩首詩在寫法上偏於實寫刻畫,與唐代絶句多空靈蘊籍不同。兩首詩均用對起對結格式,一句一景。表面上各自獨立,不相連屬,實際上所寫景物不但爲春日所共有,而且帶有嶺南地區春天晴雨變幻以及「暮歸」這箇特定時間的特徵。

賞析

這兩首詩題中所説的「栖禪」,是惠州的一座山。詩寫作者遊栖禪山暮歸時的所見景物。 第一首起句寫嶺南春天特有的氣侯景象:剛下過一陣雨,天色明亮了一些;但旋即又陰雲漠漠,在醖釀著另一陣雨。這變幻不定、時雨時停、時明時暗的天容和欲下未下的雨意,衹用一箇白描句子,便眞切形象地表現出來。「在」字是箇句眼,卻顯得自然渾成,不見著意的痕迹。 次句「春歸處處靑」,由天容寫到野色。「歸」旣可指歸去,也可指歸來,這裏用後一義,傳出喜悅之情;綴以「處處靑」三字,歡欣之情更溢於言表。作者《春歸》説:「東風定何物?所至輒蒼然。」「所至」句亦即「春歸處處靑」的意思。不過《春歸》詩強調春風的作用,該篇則泛言春歸綠遍,暗示這種時下時停的春雨有滋潤萬物的作用。 第三句「山廻失小寺」,正面點到栖禪山。句中「小寺」,即栖禪寺。題中説「暮歸」,則栖禪寺在白天遊覽過程中已經去過,這裏説「失小寺」,是暮歸回望時,因為山巒重疊,暮靄朦朧,已不復見日間所遊的小寺。山廻,寺小,故用「失」字表達。這裏透出了詩人對日間所歷勝景的留戀,也隱約流露了一絲悵然若失的意緒。 末句「湖盡得孤亭」,與上一句相對。上句是回望所見,下句是前行所遇。湖,指惠州豐湖,在城西,栖禪山即在豐湖之上。詩人在暮歸途中,信步走到豐湖盡頭,忽然發現有一座孤亭,感到很喜悅。三四兩句,一方面是恍然若失,一方面卻是欣然而遇,這中間貫串著詩人的「暮歸」行程。 第二首起句「春著湖煙膩」,緊承組詩第一首結尾,仍寫豐湖。春天來了,湖上繚繞著一層帶有濃重濕意的煙靄,給人一種化不開的粘膩之感。句末的「膩」字固然是刻意錘煉,表現了春日南方卑濕之地的煙雨迷蒙,「著」字也同樣是著意經營。春天,彷彿將它的靈魂與生命附著於湖煙之上,使湖煙也變得粘膩了。 次句「晴搖野水光」,寫田野上的水流或湖塘在春天晴光的照映下,波光粼粼,搖曳不定。「搖」字不僅富於動態感,而且透出詩人的一份愉悅感。詩人的心,如同也在隨著水光搖動。 「草靑仍過雨」,第三句又回到天氣的變幻。草色靑綠,一片春意,而時停時下的雨在行程中又掠過了一陣。經過雨的清洗,草色顯得更靑了。 「山紫更斜陽」,傍晚時分,煙靄凝聚,山色顯得靑紫,紫由返照而來,王勃《滕王閣序》有「煙光凝而暮山紫」之句,可與此參證。雨後斜陽的返照,使暮山更增添了嫵媚和色澤。「更」字與上句「仍」字相應,突出斜陽的作用,用斜陽作襯託,增加了色彩的變化。 這四句詩,每句如一幅獨立的圖畫,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栖禪暮景圖。詩人巧妙地把實景湖、水、草、山與季節、天氣、時間結合在一起,主體與背景安排得分外和諧。在具體寫景時,不是就景寫景,而是盡力通過客觀景物與感覺相結合來描述,煙霧濕膩,水光閃耀,草色靑翠如滴,暮山紫色濃厚,山中的景觀與詩人瀏覽時的情趣一起展現,引發讀者去感受,去想象。 詩全首用對,工穩自然。前兩句,使用動詞「著」與「搖」字,使景物與節令、天氣關聯,讓無情的景物帶有主動的情感。後兩句使用「仍」、「更」兩箇副詞,作進一層描寫,使形象更為鮮明。對實詞的錘煉也同樣令人矚目。首句的「膩」字,寫出南方春天雨後,日光照耀下煙霧迷濛的情況,給人以化不開的黏膩潮濕的感覺。末句的「紫」字也很見觀察得細緻。傍晚時煙氣凝聚,遠山在斜陽照射下,呈現出靑紫色,這一形象,與唐王勃《滕王閣序》「煙光凝而暮山紫」幾乎相同。 色彩和諧也是此詩一大特色。詩不僅在後兩句用了「靑」、「紫」兩箇顔色字,前兩句的「湖煙」、「野水」也隱含色彩。這樣,旣有大塊的顔色,又有小塊的顔色,層次分明,深淺相間,與詩所寫的春、晴、暮三點絲絲入扣,妙手繪出山野的獨特景色。 這兩首詩,前首由天氣寫到山容湖景,後首由湖景寫到變幻的天氣和綠野紫山。「暮歸」是所寫景物的貫串綫索。兩首在寫法上偏於實寫刻畫,與唐代絶句多空靈蘊籍不同。兩首詩均用對起對結格式,一句一景。表面上各自獨立,不相連屬,實際上所寫景物不但為春日所共有,而且帶有嶺南地區春天晴雨變幻以及「暮歸」這箇特定時間的特徵。因此,盡管各箇畫面之間沒有明顯的過渡與聯繫,但這些圖景給讀者總的感受是統一的。讀者不但可以從中看到嶺南春歸時煙膩水搖、草靑山紫的美好春色,而且可以感受到詩人對此的喜悅之情。這種以刻畫實境為主、一句一景、似離實合的寫景手法,在杜甫入蜀後的不少絶句中可以遇到。

唐庚

宋眉州丹棱人,字子西。哲宗紹聖間進士。徽宗時,爲宗子博士。張商英薦其才,擢提舉京畿常平。商英罷相,坐貶惠州安置。遇赦還,復官承議郎,歸蜀道卒。爲文精密,諳達世務,文采風流,人稱小東坡。有《三國雜事》、《唐子西文錄》、《唐子西集》。 ► 313篇诗文

唐庚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