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南唐開國已有四十年曆史,幅員遼闊。宮殿高大雄偉,可與天際相接,宮苑內珍貴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煙霧裏的女蘿。在這種奢侈的生活裏,我哪裏知道有戰爭這回事呢?
自從做了俘虜,我因爲在憂慮傷痛的折磨中過日子而腰肢減瘦、鬢髮斑白。最使我記得的是慌張地辭別宗廟的時候,宮廷裏的音樂機關/教坊的樂工們還奏起別離的歌曲,這種生離死別的情形,令我悲傷欲絕,只能面對宮女們垂淚而已。
注釋
破陣子:詞牌名。
四十年:南唐自建國至李煜作此詞,爲三十八年。此處四十年爲概數。
鳳閣:別作“鳳闕”。鳳閣龍樓指帝王能夠居所。霄漢:天河。
玉樹瓊枝:別作“瓊枝玉樹”,形容樹的美好。煙蘿:形容樹枝葉繁茂,如同籠罩着霧氣。
識干戈:經歷戰爭。識,別作“慣”。干戈:武器,此處指代戰爭。
沈腰潘鬢:沈指沈約,《南史·沈約傳》:“言已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後用沈腰指代人日漸消瘦。潘指潘岳,潘岳曾在《秋興賦》序中雲:餘春秋三十二,始見二毛。後以潘鬢指代中年白髮。
辭廟:辭,離開。廟,宗廟,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猶奏:別作“獨奏”。
垂淚:別作“揮淚”。
序
此詞上片寫繁華下片寫亡國,由建國寫到亡國,極盛轉而極衰,極喜而後極悲。中間用“幾曾”“一旦”二詞貫穿轉折,轉得不露痕跡,卻有千鈞之力,悔恨之情溢於言表。作者以階下囚的身份對亡國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勝感慨系之。此詞回顧事國時的繁華逸樂:那四十年來的家國基業;三千里地的遼闊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樂安逸之中。“幾曾識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結果,同時也是淪爲臣虜的原因。記敘離別故國時哭辭宗廟的情景,寫來尤爲沉痛慘怛。
賞析
此詞上片寫南唐曾有的繁華,建國四十餘年,國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樓閣高聳入雲霄,庭內花繁樹茂。這片繁榮的土地,幾曾經歷過戰亂的侵擾。幾句話,看似只是平平無奇的寫實,但卻飽含了多少對故國的自豪與留戀。“幾曾識干戈”,更抒發了多少自責與悔恨。下片寫國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幾曾”之句意,筆鋒一疊,而悔恨之意更甚。終有一天國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蒼老,尤其是拜別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聽到教坊裏演奏別離的曲子,又增傷感,不禁面對宮女慟哭垂淚。
“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約一樣,腰瘦得使皮革腰帶常常移孔,而潘鬢則暗喻詞人自己像潘岳一樣,年紀不到四十就出現了鬢邊的白髮。連着這兩個典故,描寫詞人內心的愁苦悽楚,人憔悴消瘦,鬢邊也開始變白,從外貌變化寫出了內心的極度痛苦。古人說憂能傷人,亡國之痛,臣虜之辱,使得這個本來工愁善感的國君身心俱敝。李煜被俘之後,日夕以眼淚洗面,過着含悲飲恨的生活。這兩個典故即是他被虜到汴京後的辛酸寫照。
此詞上片寫繁華下片寫亡國,由建國寫到亡國,極盛轉而極衰,極喜而後極悲。中間用“幾曾”“一旦”二詞貫穿轉折,轉得不露痕跡,卻有千鈞之力,悔恨之情溢於言表。作者以階下囚的身份對亡國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勝感慨系之。此詞回顧事國時的繁華逸樂:那四十年來的家國基業;三千里地的遼闊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樂安逸之中。“幾曾識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結果,同時也是淪爲臣虜的原因。記敘離別故國時哭辭宗廟的情景,寫來尤爲沉痛慘怛。其事雖見載於《東坡志林》但出自後主之手,更覺悽慘苦澀,不失爲一個喪國之君內心的痛苦自白。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乾戈:泛指武器,這裡代指戰爭。
- 沈腰:南北朝時梁朝的沈約,後用沈腰形容人日漸消瘦。
- 潘鬢:西晉的潘嶽,他中年頭發就已變白,後用潘鬢形容中年鬢發早白。
繙譯
南唐開國已有四十年歷史,幅員遼濶有三千裡山河。華麗的宮殿高大雄偉直上雲霄,宮苑內珍貴的樹木花卉茂密如雲像菸蘿,何曾經歷過戰亂的侵擾呢?自從做了俘虜,我的腰圍像沈約般消減、兩鬢如潘嶽般斑白。最使我痛苦的是辤別宗廟的時候,宮廷的樂隊還在縯奏離別之歌,我衹能流著眼淚麪對宮女們。
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南唐曾有的繁華,山河遼濶、宮闕壯麗、花草樹木繁茂,然而卻從沒經歷過戰爭的破壞。下片寫國亡被俘後的淒涼,自己身躰消瘦、鬢發斑白,尤其是辤別宗廟時的悲慘場景,令人痛心。全詞由建國寫到亡國,由極盛寫到極衰,對比強烈,感情真摯深沉,極富藝術感染力。通過對往昔繁華與今日淒涼的強烈對比,深刻地表達了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

李煜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峯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爲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爲“千古詞帝”。
► 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