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拼音 朗读

《中秋帖》傳爲王獻之所書,此帖曾入宋內府,後爲南宋賈似道所藏,又爲明代項元汴所藏,項氏稱此跡爲《十二月帖》,而非《中秋帖》之名。據稱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其後明代董其昌亦有鑑藏之。然據推測有較大可能性為米芾本人偽作。

賞析

《中秋帖》結字中宮較緊緻,其點畫的彈性和相互間的張力都明顯要小。放得開、收得回、連得順,是技術考量的重要尺度,此帖筆畫全連,“復”“不”之間的連帶,不太暢達;“不得”兩字,略嫌拘束。當得起“神韻獨超,天姿特秀”的讚譽。 《中秋帖》字形大小正斜組合,行草相雜,書法古厚,墨彩鮮潤,字距佈置緊密,運行流利,連斷往復。整幅字守中線,行間透氣,齊頭平腳,氣韻貫通,雄渾奔放,氣吞萬里。 《中秋帖》於清乾隆時被收入內府,與《快雪時晴帖》(唐人摹本)、《伯遠帖》(真跡)號爲“三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中秋帖:王獻之的書法作品,可能是一封中秋節的書信或帖子。
  • :這裏指相互問候、聯繫。
  • 省如:大約的意思,可能是指節省或者簡省。
  • 何然:爲什麼這樣。
  • 勝人:超過他人,此處可能指在節日慶祝上超越別人。
  • 何慶:什麼值得慶賀。
  • 等大軍:可能是說像等待重要人物或者大事一樣期待中秋節。

翻譯

在這個中秋佳節,我們不能再互相聯絡了,(我)回來後會感到非常簡樸,爲什麼會比別人更值得慶祝呢?就像在等待一場重要的戰役一樣。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王獻之在中秋時節因某種原因無法與親友相聚的遺憾之情。他雖然生活簡樸,但仍然對節日的慶祝有着自己的期待和感慨。通過「等大軍」的比喻,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節日氛圍的重視以及對團聚的渴望。整體詩意淡雅,寓含着深沉的人文情感,展現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節操和情懷。

王獻之

王獻之

東晉琅邪臨沂人,字子敬。王羲之子。女爲安帝皇后。少有盛名。起家州主簿,遷吳興太守,謝安甚欽愛之,請爲長史。官至中書令,時稱“王大令”。工草隸,善丹青。幼學父書,次習於張芝,後改變古拙書風,自創新體,與父齊名,並稱“二王”。今存行書墨跡《鴨頭丸帖》等。 ► 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