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六十一

問:“古人論性,各有異同,何者乃爲定論?” 先生曰:“性無定體,論亦無定體。有自本體上說者,有自發用上說者,有自源頭上說者,有自流弊處說者。總而言之,只是一個性,但所見有淺深爾。若執定一邊,便不是了。性之本體,原是無善無惡的,發用上也原是可以爲善,可以爲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惡的。譬如眼,有喜時的眼,有怒時的眼,直視就是看的眼,微視就是覷的眼。總而言之,只是這個眼。若見得怒時眼,就說未嘗有喜的眼;見得看時眼,就說未嘗有覷的眼,皆是執定,就知是錯。孟子說性,直從源頭上說來,亦是說個大概如此。荀子性惡之說,是從流弊上說來,也未可盡說他不是,只是見得未精耳。衆人則失了心之本體。” 問:“孟子從源頭上說性,要人用功在源頭上明徹;荀子從流弊說性,功夫只在未流上救正,便費力了。” 先生曰:“然。”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問:“古人談論人性,各有異同,到底哪種說法可作爲至論呢?” 先生說:“性本沒有固定的體,所以談論也說不出固定的體。有就本體而言的,有就發用的角度來談的,有就源頭上論的,有就流弊講的。總之,說的不過還是那個性,唯看法有深淺罷了。如果固執地認定哪個就是對的、哪個肯定是錯的,也是不對的。性的本體原本無善無不善,發用上也是可以爲善,可以爲不善的,性的流弊原本就是有的一定爲善,有的一定爲惡的。例如人的眼睛,有喜悅時的眼,有憤怒時的眼,直視時就是正面看的眼,偷看時就是窺視的眼。總而言之,還是這個眼睛。如果只是看見了憤怒時的眼,就說沒有喜悅的眼;見到直視的眼,就說沒有窺視的眼,這都是犯了偏執一方的過錯。孟子談性,他是直接從源頭上講的,也不過是說了個大概。荀子的性惡說,是從流弊上說的,也不能說他說得全不對,只是認識得還不夠精純而已。然而,平常人則是喪失了心的本體。” 問先生:“孟子從源頭上談性,讓人在源頭上用功使性明徹;荀子從流弊上說性,功夫只在末流上,這就費力了。” 先生說:“正是。”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