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孟冬初寒節氣成,悲風入閨霜依庭。
秋蟬噪柳燕辭楹,念君行役怨邊城。
君何崎嶇久徂徵,豈無膏沐感鸛鳴。
對君不樂淚沾纓,闢窗開幌弄秦箏。
調絃促柱多哀聲,遙夜明月鑑帷屏。
誰知河漢淺且清,展轉思服悲明星。
拼音
譯文
初冬季節,天氣變冷,涼風透過窗隙,吹入室內,一層寒霜,鋪在小院之中。
柳枝上幾隻垂死的秋蟬發出無奈的刺耳的叫聲,柱子上,那雙形影不離的燕子已飛回溫暖的南方,燕巢成空。
又思念起戍守邊城的夫君,心中充滿哀怨之情,邊疆的生活該是多麼艱苦,回鄉的路上,爲何久久不見你的身影,沒有你在身邊,我對梳裝打扮也毫無熱情。
只是天天想,夜夜盼,淚水沾溼了衣襟;我打開窗戶,撩起帷幔,彈起秦箏,抒發滿腔的思念。
琴聲悲切哀婉,夫君啊,你是否能聽見,漫漫長夜,只有月兒照進屏風,與我作伴。
自己與丈夫難以見面,好比天上的牛郎和織女隔着一道銀河,翻來覆去睡不着,悲思不減到薄明。
注釋
燕歌行:樂府相和歌平調曲有《燕歌行》。《樂府解題》曰:“燕,地名。言良人從役於燕,而爲此曲。”本篇也是寫女子懷念到燕地邊塞戍役的丈夫的。古燕地在今河北省北部及遼寧省一帶。
孟冬:初冬。指農曆十月。
悲風:容易引起人悲傷情緒的寒風。
閨:古代女子住的內室。
噪柳:在柳樹上喧叫。
辭楹(yíng):在屋柱上築巢準備過冬。
崎嶇(qíqū):本指道路高低不平,此喻命運艱難不順。
徂徵:前往邊塞從軍。
膏沐:油膏脂粉等古代女子美容品。
鸛(guàn):鸛雀,一種水鳥。
對君:疑是“思君”之誤。魏文帝《燕歌行》日:“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此詩擬之,故知是思君之誤。
纓(yīng):綵帶。
闢:開。
幌(huǎng):帷幔,窗簾。
弄:談撥。
秦箏(qínzhēng):一種形狀像瑟的絃樂器。
促:旋緊。
維屏:帳幕和屏風。
河漢:銀河。此用古詩“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意,喻指夫妻不得團聚。
明星:指啓明星,早晨出現於東方。
序
《燕歌行》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寫的是思婦懷人之情,開篇充滿濃厚的悲涼氣氛,以襯托主人公的不幸,繼而細緻描寫怨婦心理,由思念遠戍丈夫,變而爲對戰爭的怨嘆和對所處困境的痛心疾首,乃至徹夜難眠,通宵熬煎。此詩辭情哀婉動人,毫無造作之感。
賞析
這首詩起首兩句寫初冬季節,寒風四起,季節的更替引起思婦節序之感。將“悲”字予以“風”,無理而妙,將女子的悲傷意緒直接托出,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秋蟬”句是思婦所見之景。秋末冬初的蟬聲是悽清而稀疏的,可在思婦聽來卻是令人煩躁的,它使人已覺悲傷的心情更加煩悶。盂冬之際,作爲候鳥的燕子已經離去,可是丈夫卻沒有回來,仍戍守在寒冷的邊城。心情由“悲”變成了“怨”。“君何崎嶇久徂徵”句緊接上句“怨邊城”,寫思婦掛念丈夫,想像他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戍邊抗敵,生活艱苦。“豈無膏沐”句合用《詩經·衛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爲容”和《詩經·豳風·東山》“鸛鳴於垤,婦嘆於室”詩句。這兩首詩都是寫女子懷念遠征的丈夫,與本詩詩旨相似。謝靈運熟諳風騷,詩歌善於取意或化用《詩經》和《離騷》詩句,古代詩論家曾經指出過這一點。“思君不樂淚沾纓”兩句,繼續敘寫思婦由思念丈夫而潸然淚下,爲緩解悲緒她要借彈箏訴說內心的哀怨。心中愁怨,所彈之調亦黯然銷魂,借“箏”消愁愁更愁。“遙夜”句,思婦因心中悲切,放下秦箏,擡頭望見明月懸空。見月思人,哀婉難捺。此句對晏殊“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的詞句應有導引作用。“誰知河漢”句用《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的詩意。雖未言相見,而渴望相見的心情卻是何等強烈。“輾轉思服”句本自《詩經·周南·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寫思婦思念戍邊之人,輾轉難眠。
這首歌行帶有謝詩按時空敘述的特點,時序變化引起悲緒,然後描寫思念的一系列行動,娓娓道來。雖是代人言情,但辭情哀婉動人,毫無造作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