繚綾 · 念女工之勞也

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 應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絶,地鋪白煙花簇雪。 織者何人衣者誰,越溪寒女漢宮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樣人間織。 織爲雲外秋鴈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廣裁衫袖長製帬,金斗熨波刀翦紋。 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 昭陽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對直千金。 汗霑粉汙不再著,曳土蹋泥無惜心。 繚綾織成費功績,莫比尋常繒與帛。 絲細繰多女手疼,扎扎千聲不盈尺。 昭陽殿裏歌舞人,若見織時應也惜。
拼音

注釋

月明:一作「明月」。 應也惜:一作「應合惜」。

《繚綾》是白樂天《新樂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一篇。主題是「念女工之勞」。作者從繚綾的生産過程、工藝特點以及生産者與消費者的社會關係中提煉出這一主題,在藝術表現上很有獨創性。 繚綾是一種精美的絲織品,用它做成「昭陽舞人」的「舞衣」,價値「千金」。本篇的描寫,都著眼於這種絲織品的出奇的精美,而寫出了它的出奇的精美,則出奇的費工也就不言而喩了。 「繚綾繚綾何所似?」──詩人以突如其來的一問開頭,讓讀者迫切地期待下文的回答。回答用了「比」的手法,又不是簡單的「比」,而是先説「不似……」,後説「應似……」,文意層層逼進,文勢跌宕生姿。羅、綃、紈、綺,這四種絲織品都相當精美;而「不似羅綃與紈綺」一句,卻將這一切全部抹倒,表明繚綾之精美,非其他絲織品所能比擬。那麽,什麽纔配與它相比呢?詩人找到了一種天然的東西:「瀑布」。用「瀑布」與絲織品相比,唐人詩中幷不罕見,徐凝寫廬山瀑布的「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靑山色」,就是一例。但樂天在這裏説「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仍顯得新穎貼切。新穎之處在於照「瀑布」以「明月」;貼切之處在於旣以「四十五尺」兼寫瀑布的下垂與一匹繚綾的長度,又以「天台山」點明繚綾的産地,與下文的「越溪」相照應。繚綾是越地的名産,天台是越地的名山,而「瀑布懸流,千丈飛瀉」(《太平寰宇記·天台縣》),又是天台山的奇景。詩人把越地的名産與越地的名山奇景聯繫起來,説一匹四十五尺的繚綾髙懸,就象天台山上的瀑布在明月下飛瀉,不僅寫出了形狀、色彩,而且表現出閃閃寒光,耀人眼目。繚綾如此,已經是巧奪天工了;但還不止如此。瀑布是沒有「文章」(圖案花紋)的,而繚綾呢,卻「中有文章又奇絶」,這又非瀑布所能比擬。寫那「文章」的「奇絶」,又連用兩「比」:「地鋪白煙花簇雪」。「地」是底子,「花」是花紋。在不太髙明的詩人筆下,衹能寫出繚綾白底白花罷了,而樂天一用「鋪煙」、「簇雪」作比,就不僅寫出了底、花倶白,而且連它們那輕柔的質感、半透明的光感和閃爍不定、令人望而生寒的色調都表現得活靈活現。 詩人用六句詩、一系列比喩寫出了繚綾的精美奇絶,就立刻掉轉筆鋒,先問後答,點明繚綾的生産者與消費者,又從這兩方面進一步描寫繚綾的精美奇絶,突出雙方懸殊的差距,新意層出,波瀾疊起,如入山陰道上,令人目不暇給。 「織者何人衣者誰」?連發兩問,「越溪寒女漢宮姬」,連作兩答。生産者與消費者以及她們之間的對立,均已歴歴在目。「越溪女」旣然那麽「寒」,爲什麽不給自己織布御「寒」呢?就因爲要給「漢宮姬」織造繚綾,不暇自顧。「中使宣口敕」,説明皇帝的命令不可抗拒,「天上取樣」,説明技術要求非常髙,因而也就非常費工。「織爲雲外秋雁行」,是對上文「花簇雪」的補充描寫。「染作江南春水色」,則是説織好了還得染,而「染」的難度也非常大,因而也相當費工。織好染就,「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則看花花不定」,其工藝水平竟達到如此驚人的程度,那麽,它耗費了「寒女」多少勞力和心血,也就不難想見了。 精美的繚綾要織女付出多麽髙昂的代價:「絲細繰多女手疼,扎扎千聲不盈尺。」然而,「昭陽舞女」卻把繚綾製成的價値千金的舞衣看得一文不値:「汗沾粉汙不再著,曳土踏泥無惜心。」這種對比,揭露了一箇事實:皇帝派中使,傳口敕,發圖樣,逼使「越溪寒女」織造精美絶倫的繚綾,就是爲了給他寵愛的「昭陽舞人」做舞衣!就這樣,詩人以繚綾爲題材,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被剝削者與剝削者之間類鋭的矛盾,諷刺的筆鋒,直觸及君臨天下、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其精湛的藝術技巧和深刻的思想意義,都値得重視。 這首詩也從側面生動地反映了唐代絲織品所達到的驚人水平。「異采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是説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繚綾,就呈現出不同的異彩奇文。這幷非夸張。《資治通鑑》「唐中宗景龍二年」記載:安樂公主「有織成裙,値錢一億。花繪鳥獸,皆如粟粒。正視、旁視,日中、影中,各爲一色」,就可與此相參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繚綾:一種精美的絲織品。
  • (xiāo):生絲織成的薄綢、薄紗。
  • 紈綺(wán qǐ):指精美的絲織品。
  • 中使:宮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
  • (chì):皇帝的詔令。
  • 金鬭:一種熨衣服的器具。
  • (zēng):古代對絲織品的縂稱。
  • 紥紥:象聲詞,形容織佈機工作時發出的聲音。

繙譯

繚綾啊繚綾,它像什麽呢,不像那薄如蟬翼的羅綃和細絹紈綺。應像天台山明月前那四十五尺的瀑佈泉。中間有著奇特美妙的花紋,像鋪著白色的菸靄又像簇擁著雪團。這是誰在織又是誰在穿呢,是越谿的寒女和漢宮的姬妾。去年宮中使者傳達皇帝詔令,到人間取樣要織這繚綾。織出的像雲外的鞦雁成行,染出的顔色好似江南春天的水色。大槼模裁剪做成衫袖和長裙,用金鬭熨出褶波紋路。奇異的色彩和美妙的花紋相互映襯,轉動側身看那花紋搖擺不定。昭陽殿裡的舞女正受恩寵,一件春天穿的衣服價值千金。汗水沾溼了衣服上的粉垢不再穿了,拖在地上踩在泥土裡也不憐惜。繚綾織成花費了很多功夫,莫要和尋常的繒帛相比。絲線細紡得又多女子的手都疼了,織佈機響千聲也織不出一尺來。昭陽殿裡那歌舞的人,如果看到織的時候也應該會憐惜啊。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精美的繚綾從紡織到制成衣物的過程,躰現了織女的辛勤勞動,與宮廷中舞女對衣物毫不珍惜形成鮮明對比。詩的開頭以比喻的手法生動地形容了繚綾的獨特,接著描述它的制作艱辛和奇妙紋理、色彩。後半部分則突出了繚綾的珍貴和織佈女的辛苦,與宮廷中人的浪費形成強烈反差。通過這種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奢侈浪費的批判。整首詩語言優美,形象描繪細致入微,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