僞古文尚書·周書·旅獒

西旅獻獒,太保作《旅獒》。 惟克商,遂通道於九夷八蠻。西旅厎貢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訓於王。 曰:「嗚呼!明王慎德,西夷鹹賓。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王乃昭德之致於異姓之邦,無替厥服;分寶玉於伯叔之國,時庸展親。人不易物,惟德其物!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於國,不寶遠物,則遠人格;所寶惟賢,則邇人安。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爲山九仞,功虧一簣。允迪茲,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拼音

所属合集

#廉政篇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西旅:西方的部落。
  • 獒(áo):一種高大凶猛的狗。
  • 太保:官職名。
  • 九夷八蠻:泛指當時邊疆的少數民族部落。
  • 厎(zhǐ):致,送達。
  • :其。
  • :勸誡。
  • :歸服,朝拜。
  • :全,都。
  • 方物:地方特產。
  • :顯示。
  • :廢棄。
  • 展親:加深親屬間的感情。
  • 狎侮:輕慢侮辱。
  • :無,不。
  • :正。
  • 玩人:以戲弄他人爲樂。
  • 玩物:沉迷於所喜好的事物。
  • :正道。
  • 百度:各種事情。
  • 無益:指無益的事情,如玩樂等。
  • 用物:日常用品。
  • 土性:適合生長的地理環境。
  • :來,到。這裏指歸服。
  • 邇人:近處的百姓。
  • 夙夜:早晚,日夜。
  • 罔或:沒有。
  • :注重,慎重。
  • 簣(kuì):盛土的筐子。
  • :實行。

翻譯

周武王戰勝殷商後,便與九夷八蠻開通了交往的道路。西方旅族送來一頭大獒犬,太保召公奭於是寫了《旅獒》,用來規諫周武王。

(召公奭)說:「啊!賢明的君王慎重修德,四方的少數民族都會前來歸附。不論遠近,都進獻地方特產,這些特產不過是衣裳、飲食、器具、用品之類。君王要向異姓邦國顯示用德使遠方來歸的道理,不可荒廢他們的職貢;把美玉分給同姓的諸侯國,適時地通過這些舉措來加深親情。人們看重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品德高尚之人所擁有的物品!德高之人不會輕慢侮辱他人。輕慢侮辱君子,就不能讓人們全心全意;輕慢侮辱小人,就不能讓他們竭盡全力。不沉湎於聲色,各種政事就能走上正軌。以戲弄他人爲樂會喪失德行,沉迷於喜愛的物品會喪失志向。人的志向要靠正道得以安寧,言語要以正道來交流。不做無益之事來損害有益之事,功業才能成就;不看重奇異物品而輕視日常用品,百姓生活才能富足。犬馬如果不適應當地的氣候就不要畜養,珍禽奇獸不畜養在國中,不珍貴遠方的奇物,遠方的人就會來歸附;所珍貴的只有賢才,近處的百姓就會安寧。啊!要日夜不敢懈怠,不注重小節,最終會損害大的美德。堆九仞高的山,只差一筐土而不能成功。如果切實實行這些道理,百姓就能安居樂業,你的王位就能世代相傳。」

賞析

本文旨在提醒統治者崇尚道德,切不可玩物喪志,要把重點放在修德勤業、任用賢才、重視民生上。文章開篇說明寫作緣由,即西方旅族貢獻獒犬引發勸誡之事。接着展開論述,強調明王以德治國,遠方會來歸順並獻方物,賞賜親族要以顯示德行。隨後着重闡述不可狎侮他人、不沉迷聲色玩物、注重德行修養等重要觀點,用「爲山九仞,功虧一簣」這樣形象的比喻說明注重細節、堅持到底對於修養大德的重要性。整體上,文章觀點鮮明,論述層層遞進,包含了豐富的治國理政思想和道德修養理念,語言古樸莊重,具有深遠的警世意義 。

王肅

王肅字子雍。東海郡郯縣 (今山東臨沂市郯城西南) 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經學家,司徒王朗之子、晉文帝司馬昭岳父。 王肅出身東海王氏,早年任散騎黃門侍郎,襲封蘭陵侯。後升任散騎常侍,又兼祕書監及崇文觀祭酒,屢次對時政提出建議。後歷任廣平太守、侍中、河南尹等職。曹芳被廢時,他以迎接曹髦繼位。又幫助司馬師平定毌丘儉之亂,再遷中領軍,加散騎常侍。甘露元年(256年),王肅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追贈衛將軍,諡號景侯。唐代時作爲二十二先賢配享孔子。宋真宗時追贈司空。 王肅師從大儒宋忠,曾遍注羣經,對今、古文經意加以綜合。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借鑑《禮記》、《左傳》、《國語》等,編撰《孔子家語》等以宣揚道德價值,將其精神理念納入官學,其所注經學在魏晉時期被稱作“王學”。 王肅不僅在經典的註釋上與鄭學針鋒相對,並取得官方學術地位。同時,爲了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思想觀點,也爲他的思想確立理論根據,他借“聖人”孔子及其子孫之口,僞造《孔叢子》、《聖證論》。這些言論雖然大多出自前人之書,看似抄錄,卻有不少改動,有許多他自己的話。他用聖人的話來立論,是儒家經典地位尊崇形式下的一種手段;是借聖人之口說自己想說的話。 他在《孔子家語》及《孔叢子》中,從各個不同角度來論述治國思想、方法,以及用人等重大問題。而在尊崇孔子儒學的名義下,把道家無爲而治的思想包含進去,成爲新時代新思想的融合體,這也是王肅在學術上壓倒鄭玄,能夠列於學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反映出經學向玄學過渡的時代思想特色。 王肅除了註釋經典,僞造《孔叢子》之外,他在政治生涯中,還針對時事,頻頻向統治者建議,又表現出儒家入世的積極態度。王肅的學術活動不僅使人們懷疑鄭玄經學的權威性,更影響了王弼、何晏等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從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爲維護傳統的儒家學說,把道家的天道觀和無爲而治的政治思想融合到儒家中來,反映出漢魏之際的儒學向道家學說靠攏,可以說是學術風氣轉變的先導。 《隋書·經籍志》著錄王肅作品二十餘種,一百九十餘卷,皆佚。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錄其佚作有:《周易王氏注》、《禮記王氏注》、《尚書王氏注》各二卷,《周易王氏音》、《毛詩義駁》、《毛詩奏事》、《毛詩問難》、《喪服經傳王氏注》、《王氏喪服要記》、《春秋左傳王氏注》、《論語王氏義說》、《孝經王氏解》、《聖證論》、《王子正論》各一卷,《毛詩王氏注》四卷,共計十五種二十一卷。此外,還有《孔子家語》,其注本今傳。還有議論朝廷的典制、郊祀、宗廟、輕重等的作品共百餘篇。在漢張霸所僞造的百兩《尚書》亡佚後又僞造了今本《僞古文尚書》。 另《全三國文》也記載王肅曾爲《書》、《詩》、《論語》、《三禮》、《左氏春秋傳》作註解,還撰定其父王朗所作的《易傳》,在官方都得到推行。還有《聖證論》十二卷,《政論》十卷,文集五卷。 《全三國文》還收錄有《格虎賦》、《請爲大司馬曹真臨吊表》、《奉詔爲瑞表》、《論祕書丞郎表》、《祕書不應屬少府表》、《表》、《賀瑞應表》、《諫徵蜀疏》、《陳政本疏》、《請山陽公稱皇配諡疏》、《上疏請恤役平刑》、《祭議》、《又奏》、《議祀圓丘方澤宜宮縣樂八佾舞》、《又議》、《郊廟樂舞議》、《告瑞祀天宜以地配議》、《祀社議》、《祀五郊六宗及厲殃議》、《已遷主諱議》、《諸王國相宜爲國王服斬衰議》、《王侯在喪襲爵議》、《吊陳羣母議》、《臘議》、《答尚書難》、《答劉氏弟子問》、《答尚書訪》、《答武竺訪》、《廣平太守下教問張臻家》、《與廣陵太守書》、《孔子家語解序》、《宗廟頌》、《賀正儀》、《納徵辭》、《家誡》。 ► 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