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林一·興五福,銷六極
然臣竊聞,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伏惟陛下欲紓人之憂,先念憂之所自;欲救人之病,先思病之所由。知所自以絕之,則人憂自弭也;知所由以去之,則人病自瘳也。然後申之以救療之術,則人易康寧;鼓之以安樂之音,則人易和悅。斯必應疾而化速,利倍而功兼。六極待此而銷,五福待此而作。
拼音
朗读
所属合集
序
《策林》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於元和元年(806年) 參加制科考試前,獨自擬作的75篇文章。分別就與中唐時務密切相關的八方面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探討,即:爲君爲聖之道、施政化民之略、求賢選能之方、整肅吏治之法、省刑慎罰之術、治軍御兵之要、矜民恤情之核、禮樂文教之功等,體現了白居易的早期政治思想。
“五福六極”是《尚書·洪範》中的概念。周武王滅商後,向箕子請教治國之道。箕子答以“洪範九疇”,其第九條爲“向用五福,威用六極”,就是用五福勸勉臣民,用六極懲戒罪惡。這“五福六極”代表了人生的五種美好和六種不幸。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
《策林》採用君臣問對的形式,在回答皇上“思欲銷六極,致五福”的提問時,白居易提出了“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的觀點。意思是善於消除災害的人,先查找災害的根由;善於治療疾病的人,先斷絕疾病的源頭。並進一步申論道:“欲紓人之憂,先念憂之所自;欲救人之病,先思病之所由。知所自以絕之,則人憂自弭(mǐ,消除)也;知所由以去之,則人病自瘳(chōu,病癒)也。”將消除災害與治療疾病進行類比論證:“善除害者察其本”,就是“防患於未然”;“善理疾者絕其源”,就是“上醫治未病”。二者同此一理,可相參證。
《興五福,銷六極》探討了國君、人民和天地的關係。指出“君得其中,則人得其所;人得其所,則和樂生焉”,“君人之心不和,則天地之氣不和;天地之氣不和,則萬物之生不和”,從正反兩方面分析了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竊聞:私下裏聽說。「竊」,謙詞,私自、私下。
- 伏惟: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說話表示恭敬的習慣用語。
- 紓(shū):解除。
- 弭(mǐ):平息,消滅。
- 瘳(chōu):病癒。
- 申:施行,運用。
- 鼓:演奏。
- 極:此處指「六極」,即兇短折、疾、憂、貧、惡、弱。 「五福」:指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 。
翻譯
然而我私下裏聽說,善於消除災禍的人,總是先考察災禍產生的根源;善於治療疾病的人,總是先切斷疾病產生的源頭。希望陛下想要解除百姓的憂慮,就先考慮憂慮產生的起因;想要救治百姓的疾病,就先思索疾病發生的緣由。知道憂慮的起因從而斷絕它,那麼百姓的憂慮自然就會消除了;知道疾病的緣由從而去除它,那麼百姓的疾病自然就會痊癒了。然後再運用補救治療的方法,那麼百姓就容易過上安寧健康的生活;奏響安樂的音樂,那麼百姓就容易心情舒暢愉悅。這樣必然會快速地順應問題並加以解決,取得加倍的效果。「六極」 等待這樣做之後就會消散,「五福」 等待這樣做之後就會降臨。
賞析
這段話體現了白居易深刻的治國理政思想。他從普遍的道理入手,以除害和治病比喻治國安民,強調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通過讓君主思考百姓憂愁和疾病的來源,闡述了只有找到並消滅根源,才能解決問題,實現國家安定百姓幸福。並且提出具體措施,如採用救治方法、營造安樂氛圍,讓百姓能夠康寧和悅。整體邏輯清晰,論證有力,顯示出作者對國家治理和百姓生活的深入關注和切實關懷,其觀點對於統治者治理國家有着重要的借鑑意義,以簡潔且深刻的話語勾勒出一幅讓國家繁榮、百姓安樂的美好願景。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