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名句
注釋
《默觚》是中國近代思想家魏源的著作,分《學篇》《治篇》兩部分,集中反映了魏源的修身論、認識論、天理論、人才觀、歷史觀等思想。“默”取自魏源的字“默深”,“觚”爲古代用來書寫的木簡,故名“默觚”。
上面這段話闡述了魏源的人才思想。“孤舉者難起,衆行者易趨”,意思是一個人獨自奮起很困難,許多人一塊兒行走就容易走得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了團結合作的重要性。接着又打了兩個比方:“傾廈非一木之支也,決河非捧土之障也”,傾斜的大廈不是一根木頭就能支撐得了的,決了口的河道不是一捧土就能堵塞得住的。說明挽救危局,單憑個人力量是不夠的,必須羣策羣力,既要造就特殊人才,還需培養有凝聚力的人才羣體助其成功。
魏源身處嘉道之際的大變革時代,是中國近代史上“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他反對乾嘉以來脫離實際的煩瑣考據學和空談心性修養的理學,主張通經致用,積極用世,故爲文多論及人才問題。如《默觚下·治篇九》:“古之得人家國者,先得其賢才。士心之歸如此,而民心有不景(同“影”)從者乎?”《默觚下·治篇四》:“不難於立法而難得行法之人。”將人才視爲關乎國家興衰成敗的關鍵。
序
《默觚》是中國近代思想家魏源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作者的哲學思想。分《學篇》和《治篇》兩大部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孤:單獨。
- 觚(gū):古代的一種酒器,這裡指書。
- 趨:快走,這裡指容易進行、實現。
- 廈:shà,房子。
- 捧土:雙手捧起的泥土。
繙譯
單獨一個人把東西擧起來很睏難,許多人一起行走則容易走快;傾斜的大廈不是一根木頭所能支撐的,決口的河流不是用雙手捧起的泥土所能阻擋的。
賞析
這段話強調了團結協作的重要性。以生動的比喻說明,個躰的力量是有限的,而衆人齊心郃力則能成就大事。單獨一人難以扛起重任,許多人共同行動更容易達成目標。就像大廈將傾不是一根木材能支撐住,河流決堤也不是少量泥土能阻擋一樣,躰現出集躰力量的強大,富有哲理和啓示意義。

魏源
清湖南邵陽人,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道光二年舉人,會試落第,納貲爲內閣中書,二十五年始成進士。熟於國故朝章,從劉逢祿學《公羊春秋》。治學以經世致用爲宗旨,與龔自珍齊名。入陶澍等幕,襄助籌辦漕、鹽、河諸大政。鴉片戰爭後作《海國圖志》,倡“師夷長技以制夷”說。成進士後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潛心著述。有《古微堂詩文集》、《聖武記》、《元史新編》、《老子本義》等。
► 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