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 第十三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xx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處於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於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素:向來、平素、往常。
- 陵:欺凌。
- 援:攀援、巴結。
- 居易:處於平常的情況。
- 俟(sì):等待。
- 徼(jiǎo)幸:指希望獲得意外的成功或免去災禍的心理。
翻譯
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處於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於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埋怨人。所以,君子處在平安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則是冒險以期僥倖獲得非分的好處。孔子說:「射箭的道理,與君子修德立行有些相似,如果沒有射中靶子,應該回過頭來從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賞析
這一章強調了君子安於其位、樂天知命的態度。君子能夠在各種境遇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坦然,依據所處的位置和環境去行事,不存非分之想,不怨天尤人,而是注重自我修養和端正自身。同時也指出小人相反的行爲模式,通過冒險去尋求僥倖。最後引用孔子關於射箭的比喻,說明君子遇到問題時應反躬自省,這體現了一種自我要求和自我提升的精神追求。這段話傳達了一種重要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觀念,對於人們如何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各種處境具有啓示意義。
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爲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啓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爲八十二之誤),而生卒年則不詳。按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爲“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爲“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爲“述聖”,受儒教祭祀。
► 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