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是誰在樓上吹奏起哀怨的玉笛呢?山前,寬闊的水面被昏暗的雲霧遮蓋住了。燕子又開始忙碌着做窠。可是,我所思念的人卻遠隔千里。眼前孤零零的,只有一枝梨花在雨中與我作伴。
修禊的日子快到了,如今正是賣糖的時候。故鄉呢,只能在夢中追尋而已。昨夜從江邊折回來一枝新柳,雖然不是蘇堤上的,也足以令我愁眉不展了。
注釋
暝(míng)雲:陰雲。
勞勞:遙遠。
修禊(xì):古俗春季於水濱設祭。禊,古人在水邊舉行的祓除不詳的儀式。
賣餳(xíng):清明前後賣糖粥。餳,用麥芽或谷芽熬成的飴糖
蘇堤:作者家鄉杭州的名勝,以柳聞名。
賞析
這是一首明寫客中思家實則蘊含作者故國之思的小令。
上片側重寫景,景中含情。起首寫因笛聲撩人心魄而引起思鄉之情。漢代馬融居平陽時,聽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思念洛陽親友,作《笛賦》。李白也有《春夜洛城聞笛》詩。小令從一開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鄉、故友的感情基調。次句山前水闊暝雲低”,寫作者因聞笛而起故鄉之思,不禁引頸往故鄉方向眺望,然而卻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雲,這一畫面在縷縷悽側的笛聲中推出,更給人一種壓抑、低沉的感覺。所謂景語亦即情語。在這兩個畫面的背後。讀者似亦可窺見作者此時的心境。三四句繼續寫眼前所見之景。此句燕子千里,自己也流落千里,有如斷梗漂萍,隨波逐浪。白居易《長恨歌》中形容在仙界的楊貴妃的孤寂形象。中國古代詩人似總喜以雨與黃昏爲背景來寄託其愁緒,如“丁香空結雨中愁”等等,那麼雨中梨花亦可作爲寄託愁緒之意象了。上片側重寫眼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現。
“最是過變不可斷了曲意”(《詞源》),下片側重抒情,將上片壓抑在畫面背後的愁緒直抒而出。過片前三句寫自己對故鄉的懷念。“修禊”,“賣餳”均爲古代民俗,作者將兩個節日名列出,我們似可看到飄零異鄉的遊子正扳着手指算着臨近的故鄉節日。“故鄉唯有夢相隨”,一個“唯有”道盡了作者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深深苦衷。作者在《渡江雲》一詞中這樣形容自己飄泊他鄉的情景:“荒州古漵,斷梗疏萍,更飄流何處?”也許寫自己在夢中對故鄉的思念,尚未能盡意,接下便以具體的動作寫自己的思鄉情懷:昨夜裏不得安眠,愁緒無法排遣,漫步江頭,折得一枝新柳歸來,雖非故鄉蘇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動思鄉之愁了。楊柳原爲離別的象徵,遠離故鄉折柳,實只能徒增煩惱。作者在《朝中措》中也寫道:“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這首小令無論是寫景或抒情,都極爲自然,沒有絲毫的做作與矯飾。作者還成功地運用尋常之景,眼前之物,鋪排渲染,深切動人地把主題由淺入深、由隱至現地表露出來,顯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達情感方面的才能。
張炎
張炎,南宋最後一位著名詞人,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祖籍鳳翔成紀(今甘肅天水),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貴族後裔(循王張俊六世孫),前半生富貴無憂。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南宋亡,張炎祖父張濡被元人磔殺,家財被抄沒。此後,家道中落,貧難自給,曾北遊燕趙謀官,失意南歸,長期寓居臨安,落魄而終。
► 304篇诗文
張炎的其他作品
- 《 念奴嬌 · 白香巖和東坡韻賦梅 》 —— [ 宋 ] 張炎
- 《 高陽臺 · 都睛寒食,遊人甚盛,水邊花外,多麗環集,各以柳圈祓禊而,亦京洛舊事也 》 —— [ 宋 ] 張炎
- 《 浪淘沙 · 令餘畫墨水仙並題其上 》 —— [ 宋 ] 張炎
- 《 探春慢 》 —— [ 宋 ] 張炎
- 《 法曲獻仙音 · 題姜子野雪溪圖 》 —— [ 宋 ] 張炎
- 《 祝英臺近(與周草窗話舊) 》 —— [ 宋 ] 張炎
- 《 菩薩蠻 · 曉行西湖邊 》 —— [ 宋 ] 張炎
- 《 聲聲慢 · 和韓竹閒韻,贈歌者關關,在兩水居 》 —— [ 宋 ] 張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