槃操

· 孔子
竭澤而漁,蛟龍不遊。 覆巢毀卵,鳳不翔留。 慘予心悲,還轅息鄹。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槃操(pán cāo):琴曲名 ,亦名爲《殘形操》。
  • 竭澤而漁:意思是排幹湖水去捕魚。竭,使乾涸。澤,湖泊、池塘等水域。
  • 覆巢毀卵:翻倒鳥窩,毀壞鳥蛋。覆,翻倒。巢,鳥窩。卵,蛋。
  • 還轅(huán yuán):掉轉車轅,指回車。
  • 息鄹(xī zōu) :息,停歇。鄹,春秋時魯國地名,在今山東曲阜東南,可能是孔子的故鄉或早期活動地,這裏指孔子回車在此停歇 。

翻譯

抽乾湖水來捕魚,這樣蛟龍就不會在其中游弋了;搗毀鳥巢打破鳥蛋,鳳凰就不會在此飛翔停留。這種景象讓我內心十分悲痛哀傷,於是我掉轉車頭,回到鄹地停歇。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生動的比喻起筆。 「竭澤而漁,蛟龍不遊。覆巢毀卵,鳳不翔留」以兩種極端行爲及其導致的後果來象徵不良的政治環境或世道破壞。竭澤捕魚、毀巢破卵的行爲反映了人們的短視和貪婪,破壞了大自然的和諧秩序,使得蛟龍、鳳凰這些象徵美好、祥瑞的神物都不願停留,暗示了賢德之人在惡劣社會環境中無法施展才華、難以安身。最後 「慘予心悲,還轅息鄹」 抒情直抵人心,直接表達出詩人目睹這些不良現象後的痛心疾首,於是選擇掉轉車頭回歸故鄉停歇,體現了孔子對無道現實的不滿與無奈,以及對高潔品質的堅守。整首詩雖簡短質樸,卻飽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慨和強烈的道德批判,展現了孔子借詩以表達自己政治理想與人生態度的特點。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