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里仁篇 · 第三章

· 孔子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注釋

好:音hào,喜愛的意思。作動詞。 惡:音wù,憎惡、討厭。作動詞。

賞析

儒家在講“仁”的時候,不僅是說要“愛人”,而且還有“恨人”一方面。當然,孔子在這裏沒有說到要愛什麼人,恨什麼人,但有愛則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對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會有正確的愛和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只有。
  • 仁者:有仁德的人。
  • 好(hào)人:喜愛人。「好」在這裏是動詞,喜愛的意思。
  • 惡(wù)人:憎惡人。「惡」是動詞,憎惡、討厭的意思。

翻譯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公正地去喜愛某人,也才能公正地去厭惡某人。」

賞析

這一章裏孔子提出判斷一個人對他人的評價是否客觀公正的標準。在現實生活中,不具備仁德的人往往會依據個人的私利、偏見來喜歡或討厭別人,評價不夠客觀準確。而仁者內心充滿仁愛,遵循道德準則,他對人的喜好或厭惡是出於公正無私的本心,是基於對方的品德、行爲符合不符合正道、是否值得肯定或批判,不以個人私慾而左右 。這句話體現了孔子所倡導的道德規範,提醒人們要有公正客觀的態度,不能讓個人情感影響對他人的判斷。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