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凯歌二首 其一 命将出征歌
重华隆帝道,戎蛮或不宾。
徐夷兴有周,鬼方亦违殷。
今在盛明世,寇虐动西垠。
豺狼染牙爪,群生号穹旻。
元帅统方夏,出车抚凉秦。
众贞必以律,臧否实在人。
威信加殊类,疏逖思自亲。
单醪岂有味,挟纩感至仁。
武功尚止戈,七德美安民。
远迹由斯举,永世无风尘。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重華:即舜帝,這裏代指聖明君主,這裏指晉朝皇帝。
- 戎蠻:泛指少數民族。
- 不賓:不臣服,不朝貢。
- 徐夷:古族名,周初分佈在淮河中下游。
- 有周:即周朝,「有」爲詞頭,無實義。
- 鬼方:商朝時北方的一個部落。
- 違殷:背叛殷商。
- 盛明世:昌盛聖明的時代 ,指晉朝。
- 寇虐:侵犯殘害。
- 西垠(yín):西部邊境。
- 號穹旻(qióng mín):向蒼天號哭。「穹旻」指天空。
- 方夏:中國。
- 撫:安撫。
- 衆貞:衆人的正道。
- 律:紀律,制度。
- 臧否(zāng pǐ):好壞,善惡。
- 殊類:不同類的人,指少數民族。
- 疏逖(tì):疏遠的人。
- 單醪(láo):一杯酒。
- 挾纊 (xié kuàng ):披着絲綿衣服,比喻受人撫慰關愛。
- 七德:指武功的七種德行,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
翻譯
聖明君主使帝道隆盛,然而有些少數民族卻不肯臣服。周朝時徐夷發動叛亂,商朝時鬼方也背離殷商。如今處在這昌盛聖明的時代,西方邊境卻遭受寇賊侵擾。那些賊寇如豺狼般磨利了牙爪,百姓們受苦向蒼天號哭。元帥統領着中原大地的軍隊,出征安撫涼州、秦州等地。衆人堅守正道必須嚴守紀律,事情的好壞關鍵在於用人。樹立的威信使遠方各族敬服,讓那些原本疏遠的人也想親近。一杯酒雖沒什麼特別味道,受關懷愛護之感卻來自至高的仁德。武功崇尚的是止息戰爭,具有「七德」的才能才能完美地安撫百姓。從今展開這偉大的行動,讓世間永遠沒有戰亂紛爭。
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晉朝的軍事行動背景與意義。開篇以古代少數民族叛亂爲例,襯托出晉朝雖處盛世仍面臨寇虐。「豺狼染牙爪,羣生號穹旻」生動描繪了敵方兇殘與百姓苦難。接着寫元帥出征,強調紀律與用人。詩歌多處體現儒家的仁政思想,如「挾纊感至仁」展示對百姓的關懷。「武功尚止戈,七德美安民」表達了尚武是爲了止戰安民的理念,體現了統治者的理想抱負。整首詩氣勢恢弘,既陳述了現實問題,又宣揚德治武功,風格莊重,展現出盛世朝廷出征的威嚴與決心,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太平生活的渴望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