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孔子說∶“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爲官的時候,要想看如何竭盡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時候,要想看如何補救君王的過失。對於君王的優點,要順應發揚;對於君王的過失缺點,要匡正補救,所以君臣關係才能夠相互親敬。《詩經·小雅·隰桑》篇中說∶‘心中充溢着愛敬的情懷,無論多麼遙遠,這片真誠的愛心永久藏在心中,從不會有忘記的那一天。’”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進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賞析
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中於事君的道理。爲人子女的,始於事親,是孝的小部份,中於事君,就是在於能爲國家辦事,爲全民服務,這是孝的大部份。所以孔子特別把事君,列於十七章。
孔子說:“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長官,有特別的優點。進前見君,他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計劃方略,全盤貢獻。必思慮以盡其忠誠之心。既見而退了下來,他就檢討他的工作,是否有未盡到責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過失?必殫思竭慮來彌補他的過錯。至於長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在事前就鼓勵獎助,進行時,就悅意服從。如果長官有了未善之處,在事前預爲匡正。既成事實,就設法補救。總之爲部屬的事奉長官,以能陳善閉邪,防患未然,乃爲上策。若用犯顏諫諍,盡命守死爲忠,不若防微杜漸於未然之爲有益。爲人部屬的,如能照這樣的事上,長官自然洞察忠誠,以義待下,所謂君臣同德,上下一氣,猶如元首和四肢百骸一體,君享其安樂,臣獲得尊榮,上下自能相親相愛了。”
孔子引詩經小雅篇隰桑章的這一段話說:“只要爲臣的一心愛君,雖地處邊陲,還能說不遠。這就由於他的愛出自心中,愛藏於中。故無日遺忘,雖遠亦常在念。這就證明君與臣是一心之意。”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進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論語 · 公冶長篇 · 第十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雍也篇 · 第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子路篇 》 —— [ 周 ] 孔子
- 《 論語·爲政篇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學而篇 · 第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二十七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雍也篇 · 第二十七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十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