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鄉黨篇 · 第一章

· 孔子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顯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但他在宗廟裏、朝廷上,卻很善於言辭,只是說得比較謹慎而已。

注釋

恂恂(xún):溫和恭順。 便便:辯,善於辭令。

本篇共27章,集中記載了孔子的容色言動、衣食住行,頌揚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見國君時、面見大夫時的態度;他出入於公門和出使別國時的表現,都顯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 本篇中還記載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側面,爲人們全面瞭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動的素材。

賞析

本章講的是孔子如何與不同的人說話。整個鄉黨篇記載的是孔子的容色言動、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的一些側面。根據事項的不同,分爲若干章節。由於標準不一,分法也不同。這些分法各有道理,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本文采用的是李澤厚先生的分法。 鄉黨與宗廟朝廷分別代表了私事與公事兩個場合。孔子在鄉村,站在百姓中間,好像不善言辭。恂恂是對“似不能言者”的形容,譯爲恭順謙遜不很恰當。筆者認爲,譯爲“一直耐心傾聽,自己很少說話”較爲合適。意思是孔子不在鄉村百姓面前顯擺自己有學問、能言善辯。孔子在宗廟朝廷上則不同。與在鄉村不善言辭截然相反,孔子談吐流利,能言善辯。但是,孔子說話還是非常謹慎,從不口無遮攔地亂說一通。能說但不亂說。 在朝廷之上,孔子是怎麼說話的呢?與比自己級別低的官員說話,侃侃如也。什麼意思?態度和藹可親,沒有擺架子。與比自己級別高的官員說話,誾誾(音陰)如也。什麼意思?態度熱情有禮貌,沒有諂媚奉承。當國君在場時,孔子說話就不這麼自然了。踧踖(音促幾)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態度有些緊張,表現出敬畏之色,說話認真謹慎。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