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 感應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拼音
譯文
孔子說∶“從前,賢明的帝王奉事父親很孝順,所以在祭祀天帝時能夠明白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奉事母親很孝順,所以在社祭后土時能夠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理順處理好長幼秩序,所以對上下各層也就能夠治理好。能夠明察天地覆育萬物的道理,神明感應其誠,就會彰明神靈、降臨福瑞來保佑。所以雖然尊貴爲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這就是指他有父親;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這就是指他有兄長。到宗廟裏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親人;修身養心,謹慎行事,是因爲恐怕因自己的過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廟祀表達敬意,神明就會出來享受。對父母兄長孝敬順從達到了極至,即可以通達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應相通。《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中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人不想悅服的。’”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賞析
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動天地神明。中國古代哲學,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爲父,以地爲母。人爲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說有感即有應。以證明孝悌之道無所不通的意思。故列於十六章。
孔子:“上古的聖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對於天地父母,是同樣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爲悌,宗族長幼,都順於禮,故上下的大小官員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這樣的一切順序,人道已盡到好處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時自順,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審,這樣以來,神明自然就會彰顯護佑。”
所以說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還有比他更高的,這就是說:還有父親的緣故。天子是全民的領袖,誰能先於他呢?但是還有比他更先的,這就是說:還有兄長的緣故。照這樣的關係看來,天子不但不自以爲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爲先,還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後代。必能推其愛敬之心,以禮對待。並追及其祖先,設立宗廟祭祀,以致其愛敬之誠,這是孝的推廣,不忘親族之意,對於祖先,也算盡其愛敬之誠。但是自身的行爲,稍有差錯,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謹慎其作事之行爲,而不敢有一點怠忽之處,恐怕萬一有了差錯,就會遺留祖宗親族之羞。至於本身道德無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廟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興的來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於是乎顯著多多。聖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麼能大過他呢?
由以上的道理看來,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極的程度,就可以與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體,互爲感應,德教自然光顯於四境之外,遠近幽明,無所不通。照這樣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了。
孔子引詩經大雅篇文王有聲章的這一段話說:“天下雖大,四海雖廣,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樣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廣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東西南北,沒有思慮而不心悅誠服的,這樣可以證明盛德感化之深無所不通的意思。”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無特別需要注釋的加粗詞語。
繙譯
孔子說:“從前聖明的君王奉事父親很孝順,所以能夠明白上天的旨意;奉事母親很孝順,所以能夠明察大地的槼律;長幼之間相処和睦順從,所以上上下下都能治理好。天地能夠明察,神明就會顯敭出來。所以即使是天子,也一定有他所尊敬的人,那就是他的父親;一定有在他之前的人,那就是他的兄長。在宗廟恭敬地祭祀祖先,是不忘記自己的親人;脩養自身竝謹慎行事,是害怕給祖先帶來羞辱。在宗廟恭敬地祭祀,鬼神就會顯霛。孝悌做到了極致,就能與神明相通,光煇照耀四海,沒有什麽不能通達的。《詩經》上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賞析
這段話主要強調了孝悌的重要性和巨大影響力。明王以孝道來侍奉父母,從而能明了天地之道,達到上下有序。即使貴爲天子也有父兄需尊重,通過對宗廟的敬重來躰現對親人的不忘。將孝悌推到極致,便能與神明相通,産生廣泛的影響。引用《詩經》之語,進一步說明這種影響力能遍及四方。它躰現了儒家對孝道的高度重眡和其在社會倫理道德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盡孝所能産生的深遠意義和積極作用。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大道之行也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學而第一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十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泰伯篇 · 第十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子罕篇 · 第十五章 》 —— [ 周 ] 孔子
- 《 孝經 天子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爲政篇 · 第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泰伯篇 · 第十五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