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學而篇 · 第三章

· 孔子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注釋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爲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鮮:少的意思。

賞析

上一章裏提出,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現之一就是孝與悌 。這是從正面闡述什麼是仁的問題。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面,即爲花言巧語,工於辭令。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 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着中國人,成爲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偽善、諂媚的臉色。

繙譯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出一副和善的麪孔,這種人很少是有仁德的。”

賞析

此句簡潔而深刻地指出了一種表麪現象與內在品質相悖的情況。孔子強調不能僅憑一個人言語動聽、態度討好就認爲他有仁德。這提醒人們要透過表象去洞察本質,不要被虛假的外在所迷惑,而應注重人的內在品德和真實的爲人。它反映了孔子對仁德的高標準和對虛偽的批判,具有警示人們追求真實和真誠的重要意義。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