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述而篇 · 第十五章
冉有曰:“夫子爲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爲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幫助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他。”於是就進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爲什麼又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君。”
注釋
爲:這裏是幫助的意思。
衛君:衛出公輒,是衛靈公的孫子。公元前492年 ̄前481年在位。他的父親因謀殺南子而被衛靈公驅逐出國。靈公死後,輒被立爲國君,其父回國與他爭位。
諾:答應的說法。
賞析
衛國國君輒即位後,其父與其爭奪王位,這件事恰好與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形成鮮明對照。這裏,孔子讚揚伯夷、叔齊,而對衛出公父子違反等級名分極爲不滿。孔子對這兩件事給予評價的標準就是符不符合禮。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這一段竝不是古詩詞哦,請你提供準確的古詩詞內容,以便我爲你進行繙譯和賞析。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論語 · 學而篇 · 第九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季氏篇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先進篇 · 第十九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雍也篇 · 第二十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鄉黨篇 · 第二十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子罕篇 · 第十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泰伯篇 · 第十九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八佾篇 · 第二十二章 》 —— [ 周 ] 孔子
相关推荐
- 《 論語 · 雍也篇 · 第二十三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泰伯篇 · 第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子罕篇 · 第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三十六章 》 —— [ 周 ] 孔子
- 《 孔子閒居第二十九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八佾篇 · 第十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雍也篇 · 第七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二十六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