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靈篇· 七六

紫陽補《大學》格致之章,恐人誤入虛無,而必使之即物窮理,所以維正教也;陽明取孟子良知之說,恐人徒事記誦,而必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小窗幽記

譯文

朱子注《大学》《格物致知》一章时,特别加以说明,只怕学人误解而入虚无之道,所以要求穷尽事物之理,目的在维护孔门正教。王阳明取孟子良知良能之说,只怕学子徒会背诵,所以定要他们反观自己的本心,这是为了挽救那些只知死读书的人。

賞析

朱子認爲格物致知是要窮究事物之理,這是就知道而言,也是依經驗而論,是指後天之學,而非先天之性。陽明取孟子“格君心之非”一句,而認爲“格者正其不正,以歸於正。”又主:“致知雲者,致吾心之良知焉耳。‘這也是指先天之性。 朱子之說注重大學之章:“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乃是彰明要先窮盡事物之理,方能修身、齊家、治國,並明明德於天下。這是就學問之用而言,所以不落虛無。而陽明之說乃是治朱子這說的末流,欲使學子返死知識於能辨能察的本心,然而王學末流亦不免流於虛無。 事實上,孔子早已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心鏡不明,不能照物;心不照物,明而無用,心物本是合一。朱學王學都在闡揚孔門聖教,而末流不察,流於偏重,乃有徒誦,虛無之弊,本非聖賢有差,是學人執取有誤。
陳繼儒

陳繼儒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仲醇,號眉公,又號糜公。諸生。志尚高雅,博學多通,少與同郡董其昌、王衡齊名。年二十九,取儒衣冠焚棄之,隱居小崑山,後居東佘山,杜門著述。工詩善文,短翰小詞,皆極風致。書法蘇、米,兼能繪事。董其昌久居詞館,書畫妙天下,推眉公不去口。眉公又刺取瑣言僻事,編次成書,遠近爭相購寫,於是名動寰宇。屢奉詔徵用,皆以疾辭。卒於家。有《眉公全集》。 ► 2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