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讀書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拼音

譯文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氣則絕對不會甘心居於下等;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滿足,像河伯觀海,井底之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有恆心則必然沒有幹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識、有恆,三者缺一不可。

注釋

士人:泛指知識階層。 恆:恆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斷:副詞,表示絕對、一定。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士人:古時指讀書人。
  • 志:志曏。
  • 識:見識。
  • 恒:恒心。
  • 河伯:hé bó,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黃河水神。

繙譯

那讀書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曏,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曏就絕對不會甘心処於下等;有見識就知道學問是沒有盡頭的,不會因爲有一點收獲就自我滿足,像河伯觀海,像井蛙看天,都是沒有見識的;有恒心就絕對沒有辦不成的事情。這三個方麪缺一不可。

賞析

這段文字強調了讀書的幾個關鍵要素。有志,使人有奮進的目標和動力,不甘於平庸;有識,使人能明白學無止境,避免驕傲自滿和目光短淺;有恒,是成功的重要保障,有了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在求知路上不斷前行。曾國藩通過簡潔的語言闡述了深刻的道理,對讀書人的脩身進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鼓勵人們在讀書學習中樹立高遠之志、增長見識、保持堅持不懈的精神,不斷提陞自我。

曾國藩

曾國藩

清湖南湘鄉人。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道光十八年進士。授檢討,累擢爲禮部侍郎。咸豐初在籍奉命幫辦團練,旋編爲湘軍。四年,湘軍出戰。發佈《討粵匪檄》。數年間,攻佔武漢、九江等重鎮。十年,江南大營再潰,太平軍東取蘇、常。清廷乃授爲欽差大臣、兩江總督。十一年,佔安慶。穆宗即位,西太后主政,覆命節制蘇、皖、浙、贛四省軍務。後曾國荃攻天京,左宗棠入浙,李鴻章練淮軍自上海攻蘇、常,皆受成於國藩。同治三年,以湘軍破天京,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後復督兵戰捻軍,無功。與李鴻章創辦江南製造局;從容閎之議,選派首批學生留美。七年,以武英殿大學士任直隸總督。九年,辦天津教案交涉,畏法國強盛,殺十七人,遣戍官吏,以求妥協。旋還任兩江,卒於官。諡文正。論學謂義理、考據、詞章缺一不可。所選《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頗行於世。有《曾文正公家書》、《曾文正公全集》。 ► 4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