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一道殘陽漸沉江中,半江碧綠半江豔紅。
最可愛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似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彎弓。
注釋
暮江吟:黃昏時分在江邊所作的詩。吟,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殘陽:快落山的太陽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爲碧色珍寶,此處指碧綠色。
可憐:可愛。
九月初三:農曆九月初三的時候。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農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彎如弓。
序
這是一首寫景佳作。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昇這一段時間裏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通過吟詠表現出內心深處的情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全詩語言清麗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緻真切,其寫景之微妙,歷來備受稱道。
賞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全詩構思妙絕之處,在於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詩人又在詩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寫法,使景色倍顯生動。由於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自願遠離朝廷後輕鬆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載體。
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爲“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着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委婉、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獨特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閒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後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爲美好的境界。詩人俯身一看,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詩人再擡頭一看,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彎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美妙景象,壓縮在一句詩裏——“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從像弓一樣的一彎新月,想起當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讚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給詩歌造成了波瀾。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爲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繪形,給讀者展現了一幅絕妙的畫卷。由描繪暮江,到讚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着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着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熱愛之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瑟瑟:原意爲碧色珍寶,此処指碧綠的顔色。
繙譯
傍晚時分,快要落山的夕陽柔和地鋪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鮮紅色的,而綠波卻又在紅色之上滾動。九月初三這個夜晚多麽可愛啊,岸邊草莖樹葉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樣,而陞起的一彎新月像一張精巧的彎弓。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從傍晚到夜間的江上美景。前兩句寫夕陽映照江水的奇麗景色,“鋪”字形象地寫出夕陽的柔和與江麪的甯靜,“半江瑟瑟半江紅”色彩對比鮮明,生動有趣。後兩句寫新月初陞和露水晶瑩的美妙,用“真珠”形容露水,增添了詩意的美感。全詩語言清新,意境優美,給人以美的享受。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