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許越成
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報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於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嚭以行成。
吳子將許之。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後相。後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爲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爲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衆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衆,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過,而越大於少康,或將豐之,不亦難乎?勾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爲仇讎。於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讎,後雖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蠻夷,而長寇讎,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弗聽。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爲沼乎!”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吳王夫差在夫椒打敗越軍,報了槜李之仇,趁勢攻進越國。越王勾踐帶領披甲持盾的五千人守住會稽山,並派大夫文種,通過吳國的太宰嚭向吳王求和。吳王打算答應他。
伍員說:“萬萬不可!臣聽說:‘樹立品德,必須灌溉辛勤;掃除禍害,必須連根拔盡’。從前過國的澆,殺了斟灌又攻打斟鄩,滅了夏王相。相的妻子後緡方懷孕,從城牆的小洞裏逃走,回到有仍,生了少康。少康後來做了有仍的牧正,他對澆恨極了,又能警惕戒備。澆派椒四處搜尋少康,少康逃奔有虞,在那裏做了庖正,躲避禍害。虞思兩個女兒嫁給他,封他在綸邑,有田一成,不過十里,有衆一旅,不過五百。但他能佈施德政,開始謀劃,收集夏朝的餘部,使其專心供職。他派女艾去澆那裏刺探消息,派季舒去引誘澆的弟弟豷,終於滅亡過國和戈國,恢復夏禹的功業,祭祀夏的祖先,以配享天帝,維護了夏朝的天命。現在吳國不如過國,越國卻大於少康,如果讓越國強盛起來,吳國豈不就難辦了嗎?勾踐這個人能夠親近臣民,注重施布恩惠。肯施恩惠,就不失民心;親近臣民,就不會忽略有功之人。他與我國土地相連,世代有仇,現在我們戰勝了他,不但不加以消滅,反而打算保全他,這真是違背天命而助長仇敵,將來後悔也來不及了!姬姓的衰亡,指日可待呀。我國處在蠻夷之間,而又助長仇敵,這樣謀霸業,行不通啊!”
吳王不聽。伍員退下來,對人說:“越國用十年時間聚集財富,再用十年時間教育和訓練人民,二十年後,吳國的宮殿怕要變成池沼啊!”
注釋
夫差:吳國國君,吳王闔閭的兒子。夫椒:在今江蘇吳縣太湖中,即包山。
槜李:吳、越邊界地名。今浙江嘉興縣一帶。定公十四年,越曾大敗吳軍於此地。
越子:越王勾踐。楯:盾牌。會稽:山名。在今浙江紹興市。
種:文種,越大夫。太宰:官名。嚭:吳國大臣名,善於逢迎,深得吳王夫差寵信。
伍員:即伍子胥,吳國大夫。
滋:滋長。盡:斷根。
過:夏朝國名,今山東掖縣北。澆:人名。寒浞的兒子。斟灌:夏時國名,今山東壽光縣東北。斟鄩:夏朝國名,今山東濰縣西南。夏後相:夏朝第五代王,少康的父親。後緡:夏後相的妻子。娠:懷孕。竇:孔穴。
有仍:國名,今山東濟寧縣。後緡是有仍國的女兒,所以逃歸孃家。
少康:夏後相的遺腹子。牧正:主管畜牧的官。惎:憎恨。戒:警戒。
椒:澆的大臣。有虞:姚姓國,今山西永濟縣。庖正:掌管膳食的官。
虞思:虞國的國君。綸:地名,今河南虞城縣東南。成:方十里。旅:五百人。伯:同“霸”。
女艾:少康臣。諜:暗地察看。季杼:少康的兒子。豷:澆的弟弟。戈:豷的封國。
長:助長。
不可食:吃不消。
姬:吳與周王朝同姓,姬姓國之一。
日可俟也:猶言指日可待。俟:等待。
序
本文出自《左傳·哀公元年》。
賞析
讀了這個故事,很讓我們疑心,這是否是後來添加上去的,因爲伍員,也就是伍子胥,真的是料事如神,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竟然 就在二十年後滅掉了吳國,應了伍子胥的預言。當然,這個故事沒有造假,不是假冒僞劣產品,而是真實的歷史事實。
這樣我們的確要佩服伍子胥的眼光和頭腦了。他是清醒的政治家、軍事家,具有理性的精神和現實主義態度。他識破了越國在兵臨城下之時媾和來保存實力的意圖,援引歷史教訓來告訴吳王夫差,卻未被採納。
這又一次告訴我們: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歷史發展雖然不是重複循環的,但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不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確乎要栽大跟頭。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的“少康中興”,就是一面鏡子。國家雖然亡了,但留下了復仇的種子, 爲日後的復興提供了火種。星星之光,可以燎原。少康就真的從小到大,由弱到強, 滅掉仇敵,光復了祖先的業績。
教訓之二,是對陷入困境的“窮寇”,要窮追猛打,直至徹底消滅,不留任何禍根, 不時敵手有任何東山再起的希望,也就是要滅掉“種子”。還是毛主席英明, 他老人家早就手過:“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魯迅先生也極力倡導通打“落水狗”的精神,即使狗兒落入水中做出哀求的可憐狀,也要通打之,否則,它一旦爬上岸來,又會咬人的。古人也總結過不能縱虎歸山,要不然會遺害無窮。從這個方面來說,吳王夫差放過越王勾踐,實在是養虎遺患,玩火以至自焚。
教訓之三,從越王勾踐的角度說,在明知對手強大時,及時的表示屈服,要求媾和,以便保存實力,另圖東山再起,捲土重來,是迫不得已最好的選擇。識時務者爲俊傑。 勾踐不愧爲識時務者,在即將亡國滅種的關鍵時刻,甘拜下風,屈居人下,以屈求神,保住了復仇的種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教訓之四,要有堅韌不拔地堅持下去的毅力,事業終將成功。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勾踐大概是牢記住了這一點,並且再退一步,加上十年,用兩倍的時間來爲復仇作準備。 這個過程也夠漫長的,其中的屈辱辛酸,非局外人所能體驗。以國君的身份,臥薪嚐膽,這要有超出常人的毅力。在長期的艱難困苦之中,人的精神隨時都會有崩潰的可能,隨時都可能因挫折而徹底的放棄希望和努力。但是勾踐堅持下來了。 因此我們也要敬佩勾踐,佩服他的堅韌不拔地向目標挺進的毅力。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
左丘明的其他作品
- 《 左傳 · 哀公 · 哀公二十四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寺人披見文公 》 —— [ 周 ] 左丘明
- 《 子產壞晉館垣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宣公 · 宣公十七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莊公 · 莊公十六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隱公 · 隱公十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莊公 · 莊公十五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昭公 · 昭公二十六年 》 —— [ 周 ] 左丘明